麓山国际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精选].doc

麓山国际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麓山国际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精选]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良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的。在这一结构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是 “致良知”、为圣的内在可能性.同时,他又强调“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天理之在人心”),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正是这个充塞天地的“良知”(灵明),才使“我”与万物(包括社会)无间隔地一气流通,互不内外远近地融为一体.也正是这种天地间活泼泼的、“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具有“凤凰翔于千仞”,“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的“狂者”或圣人境界。这就极大地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高扬了人格精神的伟大,成了“致良知”的主体后天努力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从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致良知”就是如何为圣的过程,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在这一“致良知”的过程中,王守仁强调认识主体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现在:“致良知”是对“无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为人类童识历史积淀的《六经》等的动态认识过程。这里就要求认识主体要有历史感。同时,也表现在“致良知”是主体澄静体悟的情感心灵活动。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就有一个“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而觉“有滋味”的不断深化过程。因此,“人若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替与天地万物同体并一气漳通的超然自乐的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 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无古今的永恒.而这正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从上文对王学的内在结构即“良知”、“致良知’等分析看出,王守仁的心学是一种体验哲学。作为其心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美学,也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可以说是体验美学。所谓体验美学就是审美主体通过生命体验那种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无限性),空间上的整体性,方式上的直接性和本质上的超越性的审美意象或审美境界。王守仁的体验美学就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把握那种具有永恒性、整体性,直接性和超越性的“至乐”或圣人境界。 1.关于“阳明心学”的解说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 B.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王学。 C.王守仁在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的基础上,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D.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将思孟学派、陆九渊的学说和朱熹的学说融为一体。 2.下列选项中对王学分析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狂者”或圣人境界就是“个个心中有仲尼”,“凤凰翔于千仞”,“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 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 B.“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为“致良知”、为圣的内在提供了可能。 C.“良知”是内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外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 D.王守仁否定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从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3.下列各项对于文意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知行合一”就是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 B.“致良知”是对“无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为人类意识历史积淀的《六经》等的动态认识过程。 C.“致良知”的过程是主体澄静体悟的情感心灵活动,认识主体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 D.阳明心学的境界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无古无今的永恒,这正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百龄,字菊溪,张氏,汉军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掌院阿桂重之,曰:“公辅器也!”督山西学政,改御史,历奉天、顺天府丞。百龄负才自守,不干进,邅回闲职十余年。 仁宗亲政后,始加拔擢。八年,擢广西巡抚。武缘县有冤狱,诸生黄万镠等为知县孙廷标诬拟大辟,百龄下车,劾廷标逮问,帝嘉之,赐花翎。十年,调广东。南海、番禺两县蠹役私设班馆,羁留无辜,为民害,重惩之;劾罢纵容之知县王轼、赵兴武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