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精选].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护理学[精选]

选择题空题 1、先秦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2、晋代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3、黄埔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4、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称“金元四大家”。 5、刘河间:倡导火热论,主张“六气皆能化火”说,在治疗中力主寒凉清热,成为“寒凉派”。 6、张子丹:倡导“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弘扬“汗、吐、下”三法,而成“攻邪派”代表。 7、李东垣:强调“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称之“补土派”。 8、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9、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0、五脏:心、肺、脾、肝、肾。 11、心: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血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2、主神志(又称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12、肺: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气、(主呼吸之气,亦主一身之气)、2主行水、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起疏通和调节作用,又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和清肃、下降的功能,为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3、合皮毛,开窍于鼻;4、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13、脾: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运化(使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2、主升血统血;3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物质吸收并上输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14、肝: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疏泄(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如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调节性与生殖);2:藏血(具有储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15、肾:主要生理功能是1:藏精(具有储存和封藏人体精气的作用;)2:主水(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3:主纳气(摄纳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4:主人体一身之阴阳。 16、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17、胆: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决断、助消化。 18、胃: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降浊(降浊是其受纳的前提)。 19、小肠: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20、大肠:主要生理功能是转化糟粕。 21、膀胱:主要生理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22、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2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4、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5、气的分类: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根源于肾,是机体活动的原动力)、宗气(又称大气)、营气(富于营养又称荣气)、卫气。 26、血的功能: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神的主要物质基础。 27、在津液输布和排泄的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重要作用。 28、八脉: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阳维、阴维。 29、六淫:风、寒、署、湿、燥、火。也可称之为六气。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30、风的特点: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 31、寒的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2、署的特点:为阳邪,其性炎热、署性升散,易伤津耗气、署多挟湿。 33、湿的特点: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性趋下。 34、燥的特点:易伤津、易伤肺。 35、火的特点:火性炎上,易消灼津液、易生风动气血。 36、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37、病机的基本规律:正邪相争、阴阳失调、升降失常。 38、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正气、邪气。 39、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机制:强调正气在发病的主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邪气作为发病机制,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气主导作用。 40、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体内邪正力量对比的消长盛衰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于发展趋势,而且对于虚实证候的形成及其之间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1、望舌:正常的舌象可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 即舌质淡红名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 42、望舌的注意事项:1、姿势;2、光线;3、顺序(尖,中,根,两旁,先苔后质);4、染苔(药物或食物可影响舌象,出现染色假苔)。 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五台者,多为虚热证。 43、望舌形:老、嫩、胖大(舌胖大肿胀,称胖大舌,多因水湿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为气虚或脾肾阳虚、舌红而胖大,为心脾胃热盛)、瘦薄、裂纹、齿痕、芒刺等变化。 44、望苔色:白苔(主表证、寒证。苔白薄者,多为表证;苔白厚者,多为寒证;苔白腻者,多属湿浊或食积;苔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