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精选].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翻译简史[精选]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 叶君健  叶君健(1914~1999),中国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笔名马耳。湖北红安人。1933年到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课余开始创作。1937年出版用世界语写作的短篇小说集《被遗忘的人》。大学毕业后赴日本,教授英语、世界语。抗战开始后在武汉从事抗战文艺活动。后到香港,任英文版刊物《中国作家》主编,还将当时中国抗战文学的优秀作品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44年去英国宣传中国人民抗日事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欧洲文学,用英文写成长篇小说《山村》,描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山村中的农民带着陌生和惶惑心理卷入革命浪潮 ,还写了《它们飞向远方》和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 著有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寂静的群山三部曲》(《山村》、《旷野》、《远程》),散文集《两京散记》,短篇小说集《叶君健小说选》、《叶君健童话故事集》等。 另外译著《安徒生童话全集》等。他的《安徒生童话》前记,被选入上海七年级语文课本第五单元:步入书林第22课。 他作为翻译家,通晓英、法、丹麦、瑞典、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以翻译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安徒生的童话而享誉世界文坛。 1997年,他专题发表了“翻译也要出‘精品’”一文,系统的论述了他的“精品”理论。 (二)中国翻译学科建设时期 关于科学派和艺术派的第一次论战 1951,董秋斯 “论翻译的理论建设” 董秋斯 董秋斯(1899-1969),原名绍明,文学翻译家。下隶静海(今属天津)人。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底参加北伐战争,主编《血路》月刊。1930年参加左联和社联的发起工作,并主编《国际》月刊。1945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任《民主》周刊编委。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席、《翻译》月刊主编、中国作协编审、《世界文学》副主编。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有「英」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奥兹本《高原牛的家》,「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苏」革拉特珂夫《士敏土》,《杰克伦敦传》、《红马驹》、《跪在上升的太阳下》、《卡尔·马克思》、《佳作》、《马背上的水手》、《烟草路》等。 董秋斯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翻译是一门科学。 1953,姜椿芳 “略谈口译问题” 翻译是一种艺术 董秋斯 姜椿芳 罗新璋 罗新璋(1936-)浙江上虞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63年起先后在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译审。作家。著有论文《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编辑《翻译论集》,译著《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当与伊瑟》、《红与黑》等。 刘宓庆  刘宓庆(1937-),中国香港人,祖籍湖南新宁,生于1939年1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并在联合国组织机构任翻译。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国立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执教,2006年受聘于上海同济大学外语学院任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刘宓庆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他的学术专著多达数百万言,其中包括《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及《刘宓庆翻译散论》等十一部。 刘宓庆的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继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他非常珍视我国的传统译论,将其视为瑰宝。他在《当代翻译理论?前言》中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如果从最初的佛经译论(公元148年始)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译论家,他们的主张和论述,大抵出于自己的力行心得,因而言微旨奥,论断精深,予后世极深的影响,其中如玄奘(600—664)与严复(1853—1921)的翻译思想和对策性主张,至今仍有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视若珍宝,矢志于阐发和开拓性继承。” 张柏然 张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