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的技艺和修养..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田野调查的技艺和修养.

田野调查的技艺与修养 孙庆忠 讲述 王立全 整理 14:00—17:00,中国农业大学西区主楼614 非常感谢齐(顾波)老师对我的这份信任。在座有很多同学听过我的课,知道我的表述风格。应该说,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问题我很高兴。我相信,与博士生座谈一定会带给我许多思考,你们基于调查实践所产生的问题,也一定会拓展我的思考空间。这种相互启发对于我们思考田野工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对我所讲述的内容有太多的期待,否则就会有失望。因为田野调查的技艺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人化的,很难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和准则。坐在这里的博二博三的同学都有田野经历,博一的同学可能还没来得及下田野,或者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这种对田野的基本感知是我们讨论的平台,也为我们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竹青是小云的学生,她暑假下田野一个月以后给我发email说,她在下面很辛苦地待了一个月。我给她的回复是“你回来就该进入痛苦的思考当中了。”这里所说的“苦”就是田野带给我们的最直观的感受。细致说来,这个“苦”不外乎这几个方面:下田野之前苦思冥想,走进村落之后却不知如何入手,这是一种苦;从田野回来,发现自己的东西和别人都一样,没有梳理出问题,这是第二种苦,这种苦不堪言是博士们普遍的苦;第三种苦,当你开始动笔写作时发现自己的行囊里虽有大量的资料——照片有10G多、笔记好几摞——但是等你落笔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材料突然间距你的目标设计非常遥远,就像你曾经对田野的想象一样;第四种苦,提交论文的时间进入倒计时,而你的论文还只是资料的堆砌,没有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此时你所拥有的感受可能只是痛苦焦灼了。在我看来,这些“苦”都是一个研究者必须经历的情感体验。我们大家都对答辩后的释怀记忆犹新,正是因为前面有如此多的苦在“摧残”着你,而这一次次的历练正是成为发展学家或者人类学家所必需的。 今天咱们就由“苦”谈起,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在田野工作中也能够体会到一点甜的滋味,这样齐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个下午或许就不会白过。这里还想说一件事,去年的发展博士论坛我收到了大家讨论的文字,却非常抱歉没有回复。我不是学发展专业的,没有资格批判或指点什么,如果将自己初浅的认识落到文字上就难免会有错误和漏洞。但是对大家这种讨论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我是非常肯定的。这才是博士生的一种风采,如果博士阶段只能像绣花一样自我欣赏,那博士阶段的学习是不会有太大长进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是大家读书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因此搭建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在相互砥砺中“日有新知”一定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这是一种祈望,也是我们在一个高度上重新定位自己的为学志向和人生目标的最佳契机。自离开中山大学以来,我每周还保持着三整天的读书时间,一学期大致翻阅二十本书,这是我跟学生对话的资格。我的老师六七十岁还在下田野,这种为学精神对于我自己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教育。在今年我们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我作了名为“大学滋味”的发言,今天则要谈谈“博士滋味”。说到这,十年前我读博士的感受历历在目。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人生精华的凝缩,那些倾注感情、投入时间、投入精力的日子,最终是要提升我们为人与为学的基本素养。这素养包括思想素养和理论素养。我相信你们的导师对你们都会有很好的教育,虽个人风格不尽相同,但培养的理念应该是相通的。我在这里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比你们早进门十年的学兄的身份跟大家座谈,聊一聊我们对“博士”的理解,对田野工作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才敢接受齐老师的邀请。 这是我在讨论之前想要说明的。下面我想听大家先谈谈田野。我昨晚设计了几个问题,不知道能不能把你们的问题统合进来。所以我现在很想听你们谈谈问题,如果可能的话再分享你们的收获。这样的交流才是对等的。 毛绵逵:我先来说一下吧。您刚才讲过,实地是一种苦,我倒不觉得实地是一种苦,有时候反而会发现有很多乐趣。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田野中)你会发现有很多感情的收获。这应该是一个意外收获。(而实地回来)后面的苦,就是写作所体验到的第二层第三层的苦我们都正在经受着。有着一堆一堆的数据,有着无数的资料。自己总是在不断的重建、不断的推翻,感觉框架总是不对。所以我的问题是,以人类学的方法或者说民族志的方法如何把这些表面上毫不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联系起来,这是我现在最困惑的问题。当然,有些人会说,这个很简单啊,理论不够,实践不够,每个人都会这么说,这是一个很表面的答案。但是如果从一种理论视角和理论体系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想听听您的意见。 孙:我可以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学科的方法都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毛: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视角,就是说从人类学的视角如何去处理这些资料。从经济学的视角,我可能把人看作理性人,那我就从这个根本的假设出发,会有很多的资料、假设和结论;社会

文档评论(0)

v4v5v4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