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要点
问题探讨: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各种物质,如碳、氧、水、氮和许多其它物质,亿万年以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 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 一、碳循环(形式\过程\产物) 碳循环 动动脑 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案例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案例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水循环 ?就整个生物圈而言,能否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自给自足 生物圈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由于物质是循环运动、反复利用的,因而可实现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欲维持整个生物圈内的能量正常流动,必须从生物圈外的太阳不断输入能量,因此,生物圈无法实现能量上的自给自足。 N循环 氮循环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因此,它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虽然大气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78%),然而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游离的氮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大气中的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固氮的途径: 1、高能固氮: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据估计,通过这种方式固定的氮大约为8.9kg/(hm2.a)。 2、工业固氮,这种形式的固氮能力已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为3X107t,到20世纪末,达1X108t。 3、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大约为100~200 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能够进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物本身利用。 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被植物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还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用。海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氨沉积于深海而暂时脱离氮循环。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转变成氮气。 由此可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极其繁多。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项目。(1)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3) 实验步骤: a. 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b. 另取2支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在室温(20℃)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20 ml溶液加入4支试管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观察各试管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预测---------------------- 联系 范围 特点 形式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 生物群落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化学元素或无机物 反复循环、全球性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生物圈) (1)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归纳:物质循环 * DDT 蕾切尔·卡逊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以无机物的形式 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归纳特点 大气中的CO2 化能合成作用 光 合 作 用 分 解 作 用 动植物的遗体和粪尿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泥炭、煤、石油 燃 烧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有机物 只有分解者能够将死的有机物→无机物,保证了物质的再利用,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 只有生产者能够将无机物→有机物,生产者是物质循环的基础。 (二)碳循环 特点: (1)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4)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5)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经导管二尖瓣夹闭术(TMVR)适应症与禁忌症须知操作指南.pptx
- YST796-2024 钨坩埚-报批稿.pdf VIP
- 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词汇默写表.pdf VIP
- 大都市区域合作的“飞地”模式特征初探——以深圳为例.PDF VIP
- DLT 573-2021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_PDF解密.docx VIP
- 专题09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03期)(全国通用).pdf VIP
- tb 10106-2023《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OCR).pdf VIP
- HiaSCADA V4.0 快速入门手册.pdf VIP
- CJT20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2023修订征求意见稿).pdf VIP
- 福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笔试题目.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