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法总论重点复习解读
chapter 1 刑法概说
广义刑法
广义刑法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切法律,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刑法的空间效力
也称刑法的地域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内对什么人适用。
刑法的溯及力
是指刑法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刑法对它生效以前发生的,尚未审判或者审判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从旧兼从轻原则
原则上适用旧刑法审理,新刑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刑法处罚较轻(有利于犯罪人)时,适用新刑法,即在这种情况下新刑法有溯及力。
罪刑法定原则
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宗旨:限制司法权的滥用和保障人权。
内容(六项派生原则):
排斥习惯法。刑法的渊源只能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成文法。
禁止类推。
刑法无溯及效力。但根据“有利被告”原则,新法轻于旧法时,有溯及力。
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
明确性原则。
实体的适当原则。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1)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排斥习惯法,即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渊源只能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成文法,法院不能以习惯法对行为人定罪判刑,而只能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成文法作为定罪判刑的依据。禁止类推。类推可能导致法官随意适用法律,侵害公民的自由权利,因之,禁止类推被认为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派生原则。刑法无溯及效力,或称事后法的禁止。即允许根据行为后施行的刑法处罚刑法施行前的行为。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绝对的不确定刑,指法律未明文规定确定的刑罚,由于这种情况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而被禁止。明确性原则。实体的适当原则。指刑法规定的犯罪和刑罚都应认为适当的原则。
(3)立法体现:我国刑法采取成文法而排斥习惯法,习惯法不是我国刑法的渊源,1997年刑法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表述,不仅要求犯罪法定化,而且要求刑罚法定化。我国刑法废止了类推制度。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我国刑法分则没有规定不确定刑,除个别情况规定的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外,绝大多数规定的都是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我国立法机关对明确原则相当重视。我国刑法第13条明文规定了犯罪的定义,同时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为我们判断犯罪的规定是否适当提供了科学的标准。犯罪对象是凭借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其存在的事物(感觉的对象)
犯罪客体是凭借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的观念的东西(观念的对象)
犯罪构成不是所有犯罪构成的要件,有少数犯罪没有犯罪对象
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在所有的犯罪中犯罪客体都会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有的会受到损害,有的未受损害。
犯罪客体反映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不能反映犯罪的性质。
犯罪对象不是而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
复杂客体
复杂客体指该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直接客体。它与简单客体相对应,是以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的简单,复杂程度为标准对犯罪直接客体所做的分类
危害行为的形式与范围
定义: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基本形式:
作为与不作为 ( 以违反何种刑法规范为标准 )
作为,指行为人积极的身体动作,实施刑法规范所禁止的行为。
不作为,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
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 以实施行为时的罪过形式为标准 )
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 以是否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为标准 )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不作为,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义务来源:a)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 行为人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c) 行为人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d) 行为人实施的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等)引起的义务
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可能性
如行为人缺乏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或客观上使他不能履行特定义务都不构成刑法上的不作为。
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
真正不作为犯与不真正不作为犯
真正不作为犯(纯正不作为犯):
指刑法规范规定不作为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人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这种犯罪的情况
如偷税罪,遗弃罪。
不真正不作为犯(不纯正不作为犯):
指刑法规范规定的通常由作为实施的犯罪,行为人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情况。如母亲出于杀意不给婴儿喂奶致其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杀人罪。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定义: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划分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6周岁的人,应对任何犯罪负刑事责任。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