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 糖尿病控制目标 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仅有15%开始时单纯饮食疗法可达到满意的控制标准 一年以后,这15%的病人中大部分血糖逐渐升高,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加口服降糖药才能使血糖控制满意。 这意味着2型糖尿病发病一年后90%以上的病人必须使用口服降糖药。 ? 口服降糖药物分类 (一)胰岛素促泌剂 磺酰脲类 非磺酰脲类 (二)双胍类 (三)糖苷酶抑制剂 (四)噻唑烷二酮类 (五)其他 (一)胰岛素促泌剂磺酰脲类 第一代 氯磺丙脲 甲苯磺丁脲 格列苯脲 格列齐特 第二代 格列吡嗪 格列喹酮 格列美脲 非磺脲类 胰岛素促泌剂 ?也为餐时血糖调节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为 1、瑞格列奈(诺和龙 0.5mg,1 mg,2mg) 2、那格列奈(唐力 120mg) (四)噻唑烷二酮类 GLP-1相关类 在进餐后,食物可刺激肠道细胞分泌GLP-1和GIP。两者作为肠道激素,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分泌等作用影响糖代谢。最早研究表明,输注GLP-1持续6周可使HbA1c降低1.3%左右,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约77%。 但GLP-1可被DPP-4酶降解失活,因此,新降糖药DPP-4抑制剂和GLP-1类似物应运而生。SGLT-2抑制剂 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在体内的水平。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目前国内上市的DPP-4抑制剂为西格列汀。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DPP-4抑制剂可将HbA1c降低0.5%~1.0%。DPP-4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不增加体重。 SGLT-2承担了肾脏90%的葡萄糖重吸收,选择性抑制SGLT-2便可通过增加尿糖、减少能量摄入而降低血糖水平。而增加尿糖尚未发现对患者有致病表现,此类药物由此而出现。 生理状态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的模式 磺脲类药物受体 磺酰脲类药物作用机理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可与β细胞膜上的SU受体特异性结合,关闭K+通道 ,使膜电位改变,开启Ca2+通道 ,细胞内Ca2+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 外周作用 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 减轻肌肉组织胰岛素抵抗 磺脲类药物 胰外作用的估计 磺脲类药物适应症 (1)磺脲类药物主要适应于尚有一定胰岛功能,经饮食运动疗法仍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病人,一般病程5年; (2)体重在理想体重的110%-160%范围内; (3)过去未用过胰岛素或每日用量30u并能达到满意控制; (4)未治疗,空腹血糖10mmol/L(180mg%)的糖尿病患者用磺脲类药物可能效果较好。 几种常用磺脲类降糖药的特点 格列本脲(优降糖):降糖作用强 半衰期长(10小时) 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格列吡嗪(美吡达):半衰期短(4小时) 老年人使用安全 降餐后血糖效果好 格列齐特(达美康):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并发症,为高选择性SU类降糖药 格列喹酮(糖适平):肝胆排泄,合并糖尿病肾病者适用,肝胆疾患慎用 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格列美脲 作用机制与磺脲类降糖药相同 剂量小,起效快,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 与受体结合分离速度快,不易引起低血糖。 降糖作用持久,每日给药一次能良好控制24小时血糖 双通道排泄,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用 磺脲类药物禁忌症 (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2)非酮症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者; (3)严重急性感染、大手术及创伤者; (4)糖尿病妊娠和哺乳期,有近期妊娠意向; (5)磺脲类药物过敏者; (6)磺胺类药过敏者慎用。 注意 老年人因肾排泄功能减退,用药时应选用从肾脏排泄率少的,作用时间较短的药物为宜,如糖适平,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尿酸高的患者不用列奈类药物。 因为乙醇抑制肝糖原分解,可加强空腹时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从而诱发低血糖或加重低血糖的发生,所以服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应禁止空腹饮酒。 磺脲类药物副作用 关于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的原发性失效 糖尿病患者过去从未用过磺脲类药物,应用足量的磺脲类药物1个月以后未见明显降糖效应,空腹血糖仍14mmol/L 称为原发失效,发生率为20%-30%。 其原因可能有缺乏饮食控制,严重的β细胞功能损害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