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拜打保龄球.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伦拜打保龄球

“自由”的注脚与对社会和谐的提示 —看麦克·摩尔的文献影片《科伦拜的保龄球》 田辰山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教专家 2002年5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麦克尔·摩尔制作的《科伦拜的保龄球》(《科片》)打破了坎尼斯电影节46年没有文献片的记录。对这部影片评审放映结束的一霎那,观众以长达15分钟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庆祝它的通过。当时使得摩尔感到意外,一时有点不知如何反应。该片获得2002坎尼斯电影节第55周年纪念奖(Cannis Film Festival 55th Anniversary Prize)。2003年2月它又被美国作家协会(Writers Guild of America)提名为最佳原创剧作。这个协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奖给一部文献片这种荣誉。一月之后,该片又获得奥斯卡最佳文献片金奖。颁奖仪式上,摩尔对美国总统进行犀利的批评发言,成为好莱坞历史浓重的一笔。《洛杉矶每日新闻》评论《科片》是“本年度最重要影片”。《纽约时报》称它“引人入胜”。《时代杂志》赞扬说“绝妙精彩。”《科片》被列入160种榜首名单。 而更重要的,是《科片》创下历史上文献片最受观众青睐的记录。民意测验也表明,510名观众有476人说“值得一看”。 票房轰动,摩尔摇身成为富人。但有点滑稽,是他反政治体制的批评导致他致了富。 他扮演了数百万计美国人传声筒的角色。他们讨厌政治现状,讨厌布什,讨厌“全国步枪协会”,讨厌对政治造成巨大影响的枪支游说活动。 摩尔究竟通过影片对人们说了什么? 这样一部轰动美国和欧洲的文献片,中国也有许多人看过。但这次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摩尔的这部作品。它具有文献片学术性、严肃性,也具有很强娱乐性。更主要的原因是,从政治与传媒关系角度,该片与这次会议讨论的传播与和谐发展主题,有很大关系。我在下面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说明:一、摩尔在该片中究竟说了什么?二、一种特有文化的“自由”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三、《科片》对中国传媒理论创新和现实、对“社会和谐发展”有什么提示? 一、摩尔对人们说了什么? 1999年4月2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针对在科索沃战争中采取轰炸行动发表演说。演说后仅仅一小时,丹佛科伦拜中学发生校园持枪屠杀事件。17岁和18岁的艾利克·哈里斯、戴蓝·科里波尔德曾像往常一样去上保龄球培训课。但是11点多,他们端着“点44麦格能”大型连发式手枪,在食堂、图书馆向老师同学疯狂扫射。他们一共打出900发子弹, 12名学生和1名老师死亡,其他有21人受伤。二人在扫射之后饮弹自尽。调查发现,哈里斯和科里波尔德在此之前曾受到别人欺侮,他们采取这样的行动是出于报复。 摩尔说,这是很平常的(typical)美国一天;政府在海外轰炸一个美国不熟悉的国家,社会又发生悲惨的暴力。影片中的另一起枪杀事件,是一位低收入母亲6岁的儿子,在学校用枪射杀了同班同龄的一个女童。 从《科片》以外各种资料能获悉,就在国务院2002年3月4日针对别国违反人权发表年度报告的同一天,新墨西哥一个4岁幼童,用爸爸的枪打死一名18月女婴。 《科片》提供统计数字表明,美国每年死于枪击人数为11,127 每10万15岁至24岁青少年就有37.2名犯杀人罪。 加利福尼亚道德规范研究所一项调查声称:截至2001年,一连几年大多数青少年都施用过暴力行为—其中高中生21%,初中生15%;至少每人都往学校带过一次枪。全国教育协会估计,全国范围内每天发生的学生携枪入校案情约10万起。 社会暴力不是个别现象。摩尔的《科片》,意在追寻两个问题的答案:1)美国为什么那么多人恋枪,为什么喜欢自由携枪的权利?2)为什么美国那么多人开枪打人?不过,摩尔在《科片》中对这两个问题没给出清晰分析和答案,只是刻意地用了不少印象深刻的画面材料,暗示人们去思考。南希·格兰姆·霍尔姆就说,摩尔问题问得好,但答案你得到他影片之外的材料中去寻找。 为什么美国人爱开枪打人?这个答案的追寻,首先落在“为什么那么多人恋枪”问题上。答案似乎是美国宪法赋予的“自由携带武器”权利。民军士兵、詹姆斯·尼科尔、“全国步枪协会”主席查尔顿·赫斯顿都以践行“自由携带武器”权利作为理由。下面问题引到“为什么会有‘自由携带武器’权利?”文献片给了历史原因,美国人从欧洲移民到美洲直到现在,都有“被害”经历。美国人没有安全感,有过分猜疑和被害妄想狂心理。这是个惊恐害怕公民组成的国家。同时又是“美国太容易得到枪了。” 心理恐惧和枪支的容易,两个因素混合变成了一杯危险鸡尾酒。 可是美国人到底恐惧什么呢?恐惧又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一个个向观众浮来。摩尔用画面向观众说明,媒体、大公司、政客都在干着恐吓美国公众的事情。为什么心灵如惊弓之鸟?媒体是恐惧最重要传播者。由于不理性地追逐收视率,淡漠社会责任,媒体把耸人听闻的犯罪当作吸铁石,抓受众的心,往他们头脑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