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下深基坑稳定性研究解读
中建七局科技研发课题计划书
课 题 名 称 :课题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
起 止 年 限 :2013年月至20年月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下深基坑稳定性研究 课题负责人 姓名 史少博 职务/职称 副总经理/高工 电话 0371e-mail shisb@ 选题背景 复合土钉支护技术是土钉支护技术的延伸和发展,它不仅具有土钉支护的优势,而且能充分发挥其它支护方法的作用,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弥补了一般土钉墙的许多缺陷和使用限制,极大地扩展了土钉墙技术的应用范围,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具有安全可靠、造价低、工期短、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具有较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对变形限制不太严格的二、三类基坑进行支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但有关复合土钉支护变形和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其施工有较大的风险。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 对预应力复合土钉的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对土钉和锚杆的工作机理研究,进而分析复合土钉墙的工作性能,在此理论基础上,运用可靠性理论对复合土钉深基坑支护的稳定性课题进行研究,将其稳定性进行量化,给出了失稳概率;考虑到复合土钉支护破坏的渐进性,提出了根据变形速率,结合变形量综合判断基坑稳定性的方法。 研究目标与成果 研究目标:
(1)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下对深基坑的稳定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2)全面考虑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研究成果:
形成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下深基坑稳定性研究的应用论文、工法各1项。
形成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下深基坑稳定性研究报告1份。
申报完成相关专利1-2项。培养一批能够开展科技研发的人才队伍。 经费总预算 900万元 申请拨款 自筹经费 900万元 起始日期 2013年 01月 完成日期 2014年 12月 二.经费预算表
金额单位:万元
序 号 预算科目名称 合计 财政经费 自筹经费 1 一、经费支出(合计) 950 950 2 1、设备费 7 7 3 (1)购置设备费 4 (2)试制设备费 5 (3)设备租赁费 7 7 6 2、材料费 769 769 7 3、测试化验加工费 26 26 8 4、燃料动力费 37 37 9 5、差旅费 28 28 10 6、会议费 7 7 11 7、国际交流与合作费 12 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4 4 13 9、劳务费 58 58 14 10、专家咨询费 6 6 15 11、管理费 8 8 16 12、其他 17 二、经费来源(合计) 950 950 18 1、中建股份经费资助 19 2、自筹经费来源 950 950 (1)其他财政拨款 (2)单位自有货币资金 950 950 (3)其他资金 三. 课题申报书
课题概述
1. 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下深基坑稳定性研究
类型:应用性研究课题
依托工程:淮北矿业办公楼一期
2. 课题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城东路116号。
法人代表:贺海飞
资质等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金属门窗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
业绩:良好。
财务收支:良好。
联系电话: 03713. 课题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史少博 性别 男 职务/职称 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专业 土木工程 联系电话/手机/e-mail 0371704-ssb@163.com 特长 工程管理 管理能力 优秀 与课题相关的主要业绩 参与类似工程的施工管理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复合土钉在工程应用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1.目前没有可循的设计规范,且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大多是按现有的土钉墙设计软件,套用相关参数,在施工中加以调整,人为因素很多;
2.由于对土钉和锚杆受力特性不够重视,或者由于工期限制,施工中未遵循特定的施工步骤,如上层锚杆未张拉便进行下部开挖;
3.对于支护方式的稳定性评价不够精确,采用不同计算模型求出的安全系数没有可比性,在施工中的安全性有多大,往往设计人员自己心里也没底。在工程实践中,安全系数大的基坑破坏了,而安全系数小的基坑却依然稳定的现象屡见不鲜;
4.大多数的工程在施工中都进行了现场监测,即信息化施工,但规范中关于基坑变形的报替值规定较含糊,在施工中往往根据变形已经显示出基坑失稳,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