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参考
白银九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一语文
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着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派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E-card)。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1.下列关于贺卡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呈送贺卡是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为了提早通报对方而采取的一种庄重的形式。自汉朝以来,贺卡名称有所变化。
B.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东汉后叫“名刺”,以通报自己为主,它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C.贺卡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
D.贺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和情感沟通的方式之一,时尚的电子贺卡是倡导低碳环保的产物,它因不浪费木材而受到青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热情不足而酸腐有余,原因在于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
B.最初名帖贺卡由本人亲自呈送,但到了宋朝,人们日渐繁忙,主人可以委派仆人呈送贺卡,且渐成风俗。
C.明清时贺卡的拜匣交给对方。
D.派人呈送贺卡好处多多,既不失礼节又可以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还可以一人多送,效率大大提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呈送贺卡的礼节来看,“礼”的形式大于内容。
B.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把御书“普天同庆”的贺卡赐予大臣,这促进了为祝贺新春而互送贺卡的形式在民间的迅速普及。
C.从贺卡名称“飞帖”“贺年帖”的“帖”的形旁推测,最初贺卡的材料可能是布帛,后来才改用笺纸、纸质等材料。
D.商业性邮递源于宋代浓厚的商业气息。《游宦纪闻》“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信使的最早记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汉连伐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14讲 染色问题参考.doc
- 2012正确使用词语之成语精篇课件.ppt
- 2012文言词语和句式精篇课件.ppt
-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05讲 子集参考.doc
-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01讲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参考.doc
-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45讲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题目参考.doc
- 2012年第五讲 古印度文明精篇课件.ppt
-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42讲 平均不等式参考.doc
-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54讲 参数方程与曲线系参考.doc
- 2012江苏省数学竞赛《提优教程》教案:第67讲_图论问题(一)参考.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