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9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技术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八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的变异-变形杆菌(鞭毛) 2.菌落变异-S-R变异 * 3.毒力变异--卡介苗(BCG) 卡-介二氏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等培养基上, 经过13年230次传代, 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变异株, 即卡介苗(BCG)。 4.耐药性变异 * 第二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细菌染色体 2.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 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2.质粒DNA的特征 (1)质粒基因可编码很多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① 编码与细菌性生殖功能有关的质粒,称致育质粒或 F质粒 (fertility plasmid). ②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的质粒称 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 ③ 编码细菌毒力因子的质粒称毒力质粒或 Vi质粒 (virulence plasmid). ④编码细菌素的质粒称细菌素质粒(Col质粒) ⑤编码细菌相关代谢酶的质粒称代谢质粒 (2)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3)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4)质粒的转移性 (5)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 ? 3.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化学组成、抗原性、抵抗力) 二 、毒性噬菌体 1.概念: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称毒性噬菌体。 蝌蚪形噬菌体结构模式图 噬菌体电镜照片 三、温和噬菌体 概念:1.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随细菌基因组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这种噬菌体在细菌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不引起细菌裂解,称为温和噬菌体。 2.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 3.带有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四、噬菌体的应用 1.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2.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3.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一.基因的突变 *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一)转化(transformation)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二)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普遍性转导 2.局限性转导 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 (三)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1.F质粒的接合-性菌毛 2.R质粒的接合-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因子 (四)溶原性转换 (lysogenic conversion)是以前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 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B-棒状杆菌噬菌体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1.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2.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Ames试验) 3.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IFN、rIL-2、HBsAg等) ? 第十九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 一、致病菌 致病菌是指能侵入机体、生长繁殖导致疾病的细菌。 二、条件致病菌 (一)概念: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导致疾病。使原来在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成了条件致病菌。 (二)形成条件: 1.寄居部位的改变 2.免疫功能低下(激素、放疗、化疗、抗肿瘤药物) 3.菌群失调-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改变而产生的病症, 称为菌群失调症。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致病性的概念 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50 ) 、半数感染量(ID50)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皮肤、粘膜等),并能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第三节 细菌的毒力物质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侵袭力和毒素 一、侵袭物质 1.菌体表面结构成分 (1)粘附素(菌毛、定植因子、脂磷壁酸等) (2)荚膜 (3)侵袭性酶(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 *二、细菌的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一)外毒素 (1)产生菌主要是G+ 菌和少数G— 菌,大多数为活菌分泌至胞外; (2)化学成分为蛋白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