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推进乡村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doc
对推进乡村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对《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认为在当前推进乡村社会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民本论”,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尊重村民的权利观念,切实维护农民权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社会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 乡村;社会建设;农民权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曾经品读过社会学鼻祖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等著作,也看过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成功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熊培云一样看过曹锦清的《黄河岸边的中国》。与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细细品读熊培云的著作《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相比,熊培云的力作让我更有历史感和现实感,也更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理由有三:一是同生于一个年代。作者熊培云生于1973年江西的一个偏僻的乡村大堡村,我与作者都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我在湖南一个小山村杉山村。上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大地灾难逐渐过去与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帷幕的一个新的年代。作者出生并成长在中国的最底层——农村,对大堡村村庄所有人、事的描写,即使是就意识形态的解构与批评,都是尽量做到真人、真事,其真实性、形象性把我从现实中又拉回了自己生活的那个小村庄,勾起了对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二是地理位置上的接壤或近邻。湖南、江西处于相同的纬度,且相邻接壤。对作者所描述的村庄生活及其反映的中国社会现实有类似的感受。三是地方性知识感同身受。从作者所描述和反映的大堡村村民历史事件如抗战时期的“戊寅跑反”,就是我的祖辈们在我童年时经常所说的“走日本”,大堡村村民的民俗、风气,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劣迹无不在我所在村庄不同程度地出现过。
细细品读完此书之后,纵观全书,熊培云作者是以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身份,秉着对社会负责与关爱的良知,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走访与观察,收集中国最底层——农村村民的口述史,并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经验与生活而随之流出的草根情节,来对近乎平凡、卑微的生命做一番见证,来为中国农村底层民众的贫穷、艰辛鼓与呼。结合作者自身留学法国时亲临乡村生活的经历、出访香港、美国等地的乡村生活与治理后,以国际视野来审视中国农村社会。通过哀痛“故乡沦陷”到惊喜地“重新发现社会”不仅揭露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荣辱与沉浮,更是警示中国在村民公民意识、公共精神逐渐觉醒的过程中推进社会建设须谨慎:顶层制度的设计、制定政策水平的提高、契约精神普及、真正民主的落实、土地权物归原主等等。若是顺着作者的思路深陷书中不能自拔,可能让我对政府及其施政行为有种悲凉的感慨,但是及时抽身跳出来再联系实际,斟酌当前乡村社会建设,现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在推进乡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遵循“民本论”,体现“以人为本”精神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推进乡村社会建设不仅践行了科学发展观,也是城市反哺农村的重大举措。当政府在推进乡村社会建设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终都会把问题焦点落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上。社会建设进程受到村民的阻扰和抵制,相关事件就会被媒体曝光、跟踪报道,之后有关“农民素质问题”的讨论会如潮水般涌出来,农民素质低、愚昧、落后、刁民、野蛮、自私自利、没有公共意识、没有社会责任担当等等成为了农民的标签。然而农民生活在农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安分守己地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长年累月地耕作着,最后结果是不仅不能赚,有时候可能还得亏本。特别是在当年推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无形地把城市与农村隔离开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剪刀差让农民一直被禁锢在土地上致贫所产生的阴影挥之不去。在这样情况下给农民贴上“愚昧”的标签实属不当。虽然现在国家有相关的“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的出台,但仅仅是通过这些减免税收的政策出台就能让老百姓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就如此书中“几位乡镇干部想说的话”纪实中乡村干部所说的“国家想通过取消农业税来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说的难听点那简直就是忽悠”。
乡村中的村民其实并不愚昧,只是太贫穷、太艰辛。农民不怕苦,只怕穷。每年都有几千万农民工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为何?他们中间的大部分在城市吃的不好、住的不好,为何他们还要来城市打工?正如作者所说“不是农民被城市绑架了,而是被贫穷绑架了。绝大多数农民是因为农村收入低才到城市里去,城市只是给他们提供机会的地方,而不是痛苦的源泉。”确实,当“农产品价格像眉毛生长那么慢,而农资品又像胡须生长那么快”的情况下,农民固守在土地上收获又有几成?乡村的贫穷驱使他们外出务工来赚取养家糊口的费用。生活这么艰辛,有时候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的时候,我们又有何理由要求他们像政治家一样精明?或去谴责他们没有公共精神?没有社会责任担当?更何况农民尽自己的本分种好田地,让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不至于饿死,已经是对社会尽了最大贡献与最大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