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定隆兴寺内一龛唐代造像的初步研究.docVIP

对正定隆兴寺内一龛唐代造像的初步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正定隆兴寺内一龛唐代造像的初步研究.doc

对正定隆兴寺内一龛唐代造像的初步研究   【关键词】正定隆兴寺;唐代;石龛造像;龙泉井亭;连茎莲座   【摘 要】本文对正定隆兴寺龙泉井亭北壁中央所嵌的一龛石造像进行了考证,主要从唐代佛教造像流行的连茎莲座入手,比对各地唐代特征明显和有准确纪年的造像,从而确认隆兴寺所存的此龛石造像为晚唐风格,以此作为今后隆兴寺唐代佛教艺术深入研究的一个基础。   正定隆兴寺西北角龙泉井亭内现存一批佛教石造像,除靠北墙佛坛上放置的9尊无头石造像外,四壁尚嵌有26龛石造像,其中北壁3龛,东壁11龛,西壁10龛,南壁2龛。据清乾隆十三年《隆兴寺志》载,井亭内造像有“大石佛5尊,小石佛23尊”,与亭内现存造像数目并不相符。关于这些佛像的来历,寺志上只是说“相传大小石佛俱获自井内”。而亭内之龙泉井,寺志记:“此即宋开宝四年涌铜处也。”明天顺七年,御马监太监钱福增建龙泉井亭,据《增建龙兴寺亭碑记》载:“天顺癸未春……命工抡材,砌以完其圮,疏浚以通其淤,作亭以覆其上,以饰丹垩,环以栏槛,缭以垣墙。”[1]并未提及井内挖出佛像之事。该井亭自明天顺七年(1463)建成后,明正德七年(1512)、隆庆五年(1571)和清康熙十八年(1679)均有重修。但数次重修的资料,也均未谈及井中出佛像事。   如果说,佛坛上的圆雕佛像可能由它处移置于此,那么这些小型龛造像究竟雕造于何时,又是什么时候嵌于井亭壁上的呢?整体看亭内的26尊龛造像,除北壁中间一龛为青石长方形五尊造像外,其余多为汉白玉尖拱形单身坐式乐伎龛。这些尖拱型龛内的造像大多风化严重,多有局部残损,加之后世覆彩涂抹重装,原面目不甚清晰,初步分析具元代风格。而唯一的一龛长方形一铺五尊像则颇具唐代特征。这些龛造像嵌于龙泉井亭墙壁上的时间,最早应在明天顺七年增建井亭之时。因北壁中央的唐代风格龛造像具有较高的造型学价值,故本文拟对其做一具体时代特征分析。   一、龙泉井亭唐龛造像介绍   此龛略呈正方形,青石质,龛石高57厘米,宽55.5厘米,左、右、上部龛框分别宽3.5~4厘米、3.5~4厘米、3~3.8厘米,下部高16厘米的原石打磨成平面,似为预留写发愿文的位置,但并无刻字,素面无纹饰。龛内凿成略似覆斗状的浅龛,折角,内壁弧,中间最深处内凹约5厘米。由于嵌于墙壁上,龛的厚度以及其它各面有无文字雕饰,不得而知。长方形龛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均敷彩(图一)。中央主尊结跏趺端坐于单瓣仰莲座上,像高26厘米(不含头光、莲座),双耳垂肩,高肉髻,眼睑微启,唇、鼻风化又敷彩涂抹后已不清,桃形头光。佛上身内着僧祗支,袈裟敷枣红色彩,斜披左肩又反搭于右肩。右臂屈指于胸前上抬,手指损毁,所结印契不明,左臂随坐姿自然向下,左手抚膝。袈裟及裙摆的线条简单明了,无悬裳,不覆盖莲座。莲座高5厘米。   胁侍二弟子及二菩萨均有圆形头光,与主尊桃形头光同敷绿彩。二弟子面部五官风化不清。主尊左侧弟子通高23.3厘米,脖颈的筋骨及下面的锁骨突出,双手抱拳,披蓝色袈裟,跣足立于高3厘米的莲台上。右侧弟子通高22厘米,蓝色僧衣外斜披红色袈裟,双手合十,头部残毁,无脖颈,胸部赘肉突出,与左侧弟子刻意表现出的骨瘦如柴形成强烈反差,跣足踏莲,莲座高3.5厘米。二弟子应为迦叶和阿难。   二菩萨均头戴花冠,宝缯垂肩后外飘,袒胸,少璎珞饰物。帔帛搭于后背,绕两臂自肩至肘下垂,略外飘。上身着天衣,结带系于腰部中央后垂落,下身穿羊肠裙,衣纹褶皱密集。左侧菩萨通高26厘米,左手下垂牵巾,右臂屈肘上举,手执莲蕾,身体向内倾,着红衣绿裙,跣足立于莲座上,莲座高4厘米。右侧菩萨通高25厘米,右臂下垂,手提军持(宝瓶),左手执莲蕾,胯部向左侧扭动,身姿婀娜呈S形,穿蓝衣红裙,跣足,莲座高4厘米。   此龛无文字纪年,但造像的时代特征明显之处有二:其一,二尊胁侍菩萨一手执莲蕾,一手提军持瓶或握飘带, S形身姿,体态丰腴,少璎珞饰品,为典型的唐代中后期风格;其二,弟子和菩萨的莲座与主尊的莲座茎蔓缠绕相连,属唐代较流行的连茎莲座样式。   二、北朝晚期至唐代连茎莲座的发展变化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的组合,可追溯到佛教早期更为简单的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佛坐的连茎莲座早在古印度贵霜王朝的犍陀罗至笈多王朝时期已形成[2],随佛教传入中土,在北魏的青铜造像上有零星出现,到北朝晚期,石雕造像中开始出现。邯郸南响堂石窟的第一窟华严洞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方柱左右的壁龛均为北齐时期的一铺五身造像,造像下的莲座采用忍冬纹连茎莲座[3]。安阳灵泉寺北齐刻经双碑之一的河清三年(564)《华严八会碑》,碑首正面圭额中央雕一圆拱形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主尊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莲座束腰处向两侧各长出一莲茎,莲茎两端各有一莲台,两侧的胁侍菩萨立于莲台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