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庚寅-湘西北红岩溪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ocVIP

刘庚寅-湘西北红岩溪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庚寅-湘西北红岩溪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湘西北红岩溪地区铅锌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长沙,410011) 摘要:红岩溪地区铅锌矿床(点)分布广泛,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奥陶纪桐梓组红花园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80~150,结合各矿物共生组合判断成矿温度为中低温。盐度变化范围为0.88~22.83wt%为中-高等盐度SO42-为热液从地层中萃取金属成矿物质及长距离携带提供可能,当成矿流体进入浅表次级断裂,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以及部分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物质发生沉淀。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湘西北;红岩溪;铅锌矿床;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湘西北铅锌成矿带为我国重要的铅锌生产基地,该带由北至南分布有洛塔、保靖、花垣和凤凰4个铅锌矿田[1]。本文所研究的红岩溪地区铅锌矿床属洛塔矿田。该矿田具有铅锌矿化范围大,铅锌矿点分布较多的特征。由于这一地区铅锌矿床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关于铅锌矿床的研究也相对较少[2-4]。本文通过对红岩溪地区不同赋矿层位的铅锌矿床开展了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分析,查明矿区流体包裹体类型,分析成矿流体的性质,探讨成矿流体来源以及其迁移沉淀机制。 1成矿地质背景 湘西北红岩溪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江南古陆西侧。,发育了一系列的NNE或NE向的褶皱带和断裂,构成了湘西北弧形构造带。一套沉积岩分布区,总体以奥陶纪、志留纪、二叠纪地层最为发育,其次为寒武纪、泥盆纪及三叠纪地层。岩浆岩在该地区未有分布。 2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研究区内寒武纪叠纪地层都有出露(图1),其中主要的赋矿层位为奥陶纪桐梓组红花园组,在寒武纪娄山关组、奥陶纪大湾组宝塔组等层位中亦发现有铅锌矿化现象,即从寒武的娄山关组到奥陶纪的宝塔组,除牯牛潭以外,各组地层中都发现有铅锌矿化说明铅锌矿化在该地区垂直空间上分布很广。桐梓组(O1t)为白云质粉晶灰岩泥晶灰岩、砂屑亮晶灰岩。红花园组(O2h)岩性较为稳定为粉晶灰岩生物屑亮晶灰岩泥晶灰岩泥质条带亮晶灰岩。 图1 区域地质简图 F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map in Hongyanxi County 1-大冶组;2-大隆、吴家坪、龙潭组;3-茅口、栖霞、梁山组;4-黄家磴、云台观组;5-小溪峪、回星哨组;6-吴家院、溶溪组;7-马脚冲、新滩、小河坝组;8-龙马溪、宝塔、牯牛潭组;9-大湾组;10-桐梓、红花园组;11-娄山关组;12-地质界线;13-平行不整合接触界线;14-断层;15-地层产状;16-铅矿点;17-锌矿点;18铅锌矿点 2.2 矿区构造 褶皱和断层为研究区内主要的构造。褶皱构造有,红岩溪-洗车河背斜,王家朋-上几车向斜以及盐井-首车背斜。这些褶皱构造呈NE或NNE向,褶皱中地层产状从核部至两翼地层产状变缓,且褶皱中一般伴随有断裂构造发育。 断裂构造有,盐井-首车断裂,红岩溪-洗车河断裂。盐井-首车断裂:为压扭性断裂,基本沿着盐井-首车背斜轴部延伸,断裂面倾向东,倾角在50~70°。红岩溪-洗车河断裂:为压性断裂,基本沿着红岩溪-洗车河背斜轴部延伸,走向北东,断裂面倾向南东,倾角南缓北陡,南段40°左右,北段可达75°。铅锌矿床(点)主要沿着这些NNE或NE向的褶皱向斜核部及断裂呈带状分布。 2.3 矿床(点)地质特征 矿床(点)集中分布在背斜核部及压性、压扭性断裂的旁侧,而以受断裂破坏的岩层陡倾斜的背斜核部及其倾伏部位最为发育。矿体则主要受北西、北北东向的张性结构面控制。次级张性断裂、节理裂隙及层间裂隙构成铅锌矿的容矿构造。矿体产状形态复杂,呈透镜状、鞍状、脉状,而以鸡冠状、巢状最为普遍。单个矿体规模甚小,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大者仅两百余米。厚度大小不等,大者2~3m,一般30~80cm。 矿石矿物简单,金属矿物以方铅矿为主,次为闪锌矿,偶见黄铁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石英为主,次为白云石。 矿石一般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块状、浸染状、细脉状、晶洞状构造。矿化极为不均,一般矿石品位Pb0.5~10%,有时可见数十公斤的纯铅矿,但沿走向或倾向可突然消失或突变而成微弱的铅锌矿化。铅锌在平面上无规律分布,一般以铅矿物为主,而锌的含量极微弱,有时可见以锌矿物为主,而铅含量甚少。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次有重结晶和褪色化现象,铅矿物主要与中等强度的硅化和方解石化、白云石化关系密切。 3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包裹体研究样品采集于红岩溪镇以北几个典型的铅锌矿床(点)中。共采集样品6件,其中包括娄山关组地层中的样品1件,红花园组地层中样品3件,宝塔组地层中样品2件。,主要选择反应成矿阶段的闪锌矿,石英脉,以及方解石脉磨片,开展包裹体测温研究。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各矿物生成顺序为闪锌矿生成最早,其次为石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