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谈“雨木冰”.doc
也谈“雨木冰”
摘要:闵宗殿先生发表于《中国农史》(2002)的文章《不该多此一点――关于“雨木冰”标点的商榷》一文认为,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宋书》五行志和《金史》五行志中,多次记载的“雨木冰”自然现象,校点者的句读“雨,木冰”是不合理的,不该多此一点,也就是不该在“雨木冰”中间加上逗号,认为“雨”是动词,并用翔实的事例证明,“雨”作动词用时,是与后面的名词联而不分的。但考之于典籍,“雨木冰”之间应该加上逗号,只有下雨才能形成“木冰”;同时闵先生把“木冰”看成是“雾凇”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气象 现象。
关键词:雨;木冰;雾凇;树介;树架;讹传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264?03
闵宗殿先生发表于《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的文章《不该多此一点――关于“雨木冰”标点的商榷》认为[1],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宋书》五行志和《金史》五行志中,多次记载的“雨木冰”自然现象,校点者的句读“雨,木冰”是不合理的,不该多此一点,也就是不该在“雨木冰”中间加上逗号,认为“雨”是动词,并用翔实的事例证明,“雨”作动词用时,是与后面的名词联而不分的:
《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2]
《汉书?五行志》:汉平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蜚鸟死。”[3]
《春秋左传》: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冬,十月,雨雪。”[4]
《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八年(792),二月,“庚子,京师雨土。”[5]
当然我们也可以找到更远一点的事例来证明: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上述所举雨粟、雨雹、雨土、雨雪等的例子说明,雨作为动词和后面的名词之间是没有逗号的,而“雨木冰”在古汉语中,雨的用法和上述事例完全相同,一用逗号点开,“雨木冰”成了“雨,木冰”,一件事变成了两件事,从构词法的角度,我们同意闵宗殿先生的见解。
《宋书》五行志和《金史》五行志中的例文标点也应该去掉,这样才符合闵先生所说的意思:
《宋书?五行志》卷3魏文帝黄初六年(225):“正月,雨,木冰。”(该书第三册第880页,简化为 三?880,下同)
晋穆帝永和八年(352):“正月乙巳,雨,木冰。”(三?881)
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十二月乙巳,雨,木冰。”(三?881)
《金史?五行志》卷23
金宣宗贞?元年(1213)“十二月乙卯,雨,木冰。”(二?542)
金宣宗贞?二年(1214)“十二月乙卯,雨,木冰。”(二?542)
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十二月壬中,雨,木冰。”(二?542)
但于“木冰”和“雾凇”两种不同现象的形成过程,我们不同意闵先生的说法。我们认为“雨木冰”中间应该有逗号隔开,因为只有下雨才可形成“木冰”,而不应该仅仅把“雨”理解成动词“下”。
闵先生文章中说:
木冰,古代亦称木介。《汉书?五行志上》:“今之长老名木冰为木介。介者,甲。甲,兵象也。”也叫树介。《唐会要二?杂录》:“开元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树,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
我们认为闵先生引用《汉书?五行志上》的说解可通,但紧接着引用《唐会要二?杂录》中的说解便不通了。而且这里存在着古书讹传的问题。“开元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树,”就这句说,说的是雾凇这种现象,但以为是《春秋》雨木冰,则讲不通了。
闵先生在文章中接着又说:“现在称为雾凇。这是有雨或浓雾时,过冷的水滴冻结在树木表面而形成的一种较透明的冻结物,树木好像穿了甲胄一般,故古时有木介之称。严重的雾凇往往能使树木折断,而成为一种自然灾害。”
而我们则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雨和雾凇”这两种现象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况且下雨只能形成“木冰”而不可能形成“雾凇”。
且看下面的记载:
《隋书?五行志》卷22:“东魏武定四年冬,天雨木冰。”(三?625)
《旧唐书?玄宗本纪》卷9:“开元二十九年(741),(十一月)己巳,雨木冰,凝寒冻冽,数日不解。” (一?214)
《新唐书?五行一》卷34:“开元二十一年(733),十一月己巳,寒甚,雨木冰,数日不解。”(三?875)
以上各例中出现“雨木冰”这种自然现象的时间条件是“冬、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只有在这样的时段才可能出现木冰,而这几个时段恰是我们所说的冬天,只有在天寒时才有“木冰”现象的出现。《春 秋?成公十六年经》云:“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晋杜预注:“记寒过节,冰封著树。”[6]孔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