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京剧鼎盛时期的“至尊推手”.docVIP

慈禧太后:京剧鼎盛时期的“至尊推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慈禧太后:京剧鼎盛时期的“至尊推手”.doc

慈禧太后:京剧鼎盛时期的“至尊推手”   在专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风尚或某些事物的兴衰。古有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近有慈禧太后嗜戏如命,直接推动了京剧的大繁荣、大发展。京剧能有后来的地位及影响力,慈禧功不可没。   京剧从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到汉调的融入,再到道光时期的正式形成,孕育了长达半个世纪。同治、光绪年间京剧的发展达到鼎盛,剧目繁多、名家辈出,著名的“同光十三绝”等杰出艺人就活跃于这一时期。   京剧为何能在同光时期走向成熟,并成为压倒一切地方戏曲的剧种?戏曲史家过去总是强调“徽汉合流”以及杰出伶人的个人作用,而往往忽略京戏在清朝一代代统治者个人爱好下走过的漫长历程。京剧能在同光时由成熟达到鼎盛,离不开国家的真正掌权者――慈禧太后,她堪称大清朝的“骨灰级”戏迷,更是京剧迅猛发展的“至尊推手”。正是由于她的过度痴迷与大力支持,才使京剧占领了从宫廷到地方的大小舞台,并逐渐风行于京都大邑。   慈禧太后为何钟情并痴迷于京戏呢?这或许不能仅从声色娱乐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慈禧入宫时不满16岁,经过激烈的宫廷斗争攫取到最高权力也不过26岁。原先受到的私塾闺阁教育对慈禧这样的女子来说显得过于肤浅。对这位铁腕女人而言,要主宰大清江山,不需要学习什么《女儿经》《家训篇》以及唐诗宋词,而需要从更多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维权之术,所以像《连环套》《空城计》《五虎平西》之类的历史剧就成了她的教科书。对于慈禧,京戏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消遣娱乐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京戏是她获得更多知识与教育的一个体面途径。从欣赏到受教,她对于京戏的喜爱程度日益加深,她的爱戏、宠戏与懂戏对推动中国晚清京剧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近代史上,慈禧太后饱受世人唾骂。她权欲极强,对外屈膝投降,卖国求荣;对内顽固透顶,镇压戊戌变法,镇压义和团,阻碍社会进步。但抛开政治不谈,文化程度不高的慈禧太后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艺术天赋,她人性的另一面“不是恶魔,而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美国人斯特林?西格雷夫《龙夫人――慈禧故事》)。慈禧太后利用自己的地位在京戏发展进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首先,慈禧对京戏的痴迷,刺激了光绪时代梨园业内的竞争,极大地促进了京剧于此期的繁荣。慈禧的“至尊推手”作用,第一体现在她对于京戏不是看热闹,而是瞧“门道儿”:一出戏下来,“挑眼都挑得很服人”。事实上,京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将表演动作与人物的唱腔相结合。这一标志性变化由慈禧太后的支持与倡导迅速风靡舞台。以前的京戏都是唱演脱节,工唱的就只注重抱着肚子傻唱,嗓子冲就行;工做的行当则只注重翻跟头打把式,这种过细的分工束缚了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完整塑造。光绪末年,旦角王瑶卿打破了前辈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旧规矩,把人物表演与唱腔结合起来,试图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由于年轻,改革不被行内认可,反对声一片。可是慈禧太后看过王瑶卿的戏后发话了:“大王演得好。”而且重重地奖赏了他。老佛爷的话就是圣旨,这一下梨园各类唱工行当都努力把身段表演与人物唱腔相结合,京剧至此才逐步形成一种完整的表演艺术。   因为懂戏,慈禧太后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也非常高,她要求表演时要与“贯串”(指从头到尾表现的剧情)丝毫不差,而且对于身段动作、唱念、场面,甚至如何跑龙套都提出要求。正是由于把京戏理想化的追求与皇权威严结合在一起,所以晚清时代的京剧无论在哪方面都尽显精致。看了几十年戏,慈禧太后对于诸多名家都能分出优劣,比如对于老生后三杰的汪桂芬与谭鑫培,她看过二人同台演出后就评价:“宫里有桂芬,就显得金福(谭鑫培)略逊一筹了。”她极为喜欢杨小楼,但看完他演的《铁笼山》后毫不客气地指出:“杨小楼扮相、个头、嗓子都还可以,就是工架没有金福好看。”杨小楼听了老佛爷的评价,端上银子就去找金福学艺去了。   作为“至尊大推手”,慈禧太后的另一作用就是以高额赏银调动民间伶人的相互竞争,使他们在表演时绝不敢掉以轻心。据史料记载,嘉庆、道光年间,最出色的伶人也只能得到一两重的银锞子。但慈禧出手大方,光绪早期,演出后对伶人的赏赐最高达到八两银子;到了光绪二十年以后,通常一赏就是二三十两乃至四五十两,甚至还有一场拿到六十两外加其他值钱物件的记录。   慈禧一生赏赐过多少京戏名伶已难以统计,晚年慈禧出手则更为大方。庚子之乱她自西安回銮之后,一年里为看戏赏出的银子就多达三千三百两,这还不包括月钱、白米、公费制钱和其他衣物玩艺。据升平署(清宫演剧管理机构)档案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六月,慈禧在三天之内看了两次《连营寨》,她给谭鑫培和杨小楼的赏银第一次是二百六十四两,第二次则升至三百零四两。因为一出自己喜欢的戏,三天出手给两位伶人五百多两赏银,这在清宫属于空前绝后的赏赐。   可以说,慈禧太后对京戏的苛求与奖赏上的出手阔绰促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