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日知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顾炎武日知录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人 物 轶 事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 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 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 “ 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 :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他漂泊北方25年 ,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 《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思想家的故乡 江苏昆山   巨 星 陨 落 学 术 著 作 解释下列文段中括号前字词的含义,翻译画横线句。 ①文之( )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 )政事也,察民隐( )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句式 ),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 )怪力乱神( )之事,无稽( )之言,剿袭( )之说,谀佞( )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明道” “纪政事” “察民隐” “乐道人之善” 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 本则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 “经世” 经国济世 ;“致用” 学用结合 。 《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②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庶乎( )其传也与( )?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 )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 ),尚亦不免。③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 )者,其视( )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译文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 《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等 著书原则: “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你如何看待顾炎武的著书原则? 公元2009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李树喜将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告上法庭。李树喜称被告图书《察贤辩才》一共16.8万字,其中14.4万字均来自原告的作品?《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抄袭量占83.6%。由于是党政干部科学发展观文化读本,《察贤辩才》十分畅销。 出版社社长抄袭之战的思考 月圆之夜,紫禁之巅;一剑西来,天外飞仙。遥想当年,白云城主叶孤城与西门吹雪两大绝顶剑客决战于紫禁之巅,引多少英雄豪杰竞折腰!   

文档评论(0)

xutiantian2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