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1中学生作文集
二
零
零
八
年
的
这
个
初
冬
古寺树语
作者:朱佩莹
冬的季节倏忽而至,冷色调一夜间写满整座城市。所幸,在阳光依然灿烂、树叶还未回归前,去感受了这一年最后的绚烂。
大觉寺离家不远,却从未拜访过。这座山麓上的寺庙已经很古了,但比起一些名寺,游人是很少光顾的。还未上山,荒凉的景就接连不断地从车窗边掠过。冬的情调,果然萧瑟。
绕了许久才终于找到这藏匿于山间的寺。朱红的门柱配点点绿漆,颜色灰蒙蒙的,说不出的苍老。我站在不大的院子里,望着蓝天映着池中几尾红鱼。忽然有错觉秋天并未走远。阳光从层层叠叠的树木中洒下,明媚得有些刺痛了眼睛。四周围几乎没有什么人,甚至风也放慢了节奏,与默默的流水并肩行走。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遇见第一棵让我心动的树。这是一棵柏树,从不向寒冷低头的生命。它的年龄无从得知,但我相信它是个老人。树干裸露出弯弯曲曲的肌理,没有树皮。叶子看不出形状,高而密地挤在直直的树杈间。一簇又一簇,绿意融融地流向心里,很踏实很依恋。我常觉得这样的树是最深沉的植物,高大、沉默、不悲不喜。它们就那样站着,没有惊人的美丽,却可以把世界都拢在树冠间,仿佛抱着它们就拥有了一切。
这棵树和其他树离得很近,再伸伸手就能和其他树挽起手臂。然而这样的距离就像天涯海角,它们被矮矮的藤架生生隔开。站在台阶上看,它的脚边跳动着活泼的藤叶,而树顶上是蓝天、灰檐。在云间,它与同伴相望。
树,却从没有寂寞的颜色。
下一个院子里栽满白果树。最显眼的自然是“千年银杏”。它粗壮的树干占据了殿前的一角,细密的枝杈顶端高悬着几点金黄。已经不是赏银杏的时节了,但季节的更替却成就了另一种美。满地是金黄,整个院落散发着阳光的气息。树体在金黄上投下微浓的影,地上一半是暗一半是明,像是树的阴阳两界。微风拂过,几片叶飘落下来,带着叹息,又携着阳光般的祝福。这一角,大概每日都上演着生命的轮回。
我拿起本子和铅笔,想画下这千年的奇迹。立在冷风里许久,手冻得失去了知觉。失望地发现自己描不出那粗糙的树皮,摹不了那弯扭的树干。无奈地收起本子,我呆望着它。终于明白千年的沉淀不是靠笔就能描绘的。这幽静的禅院里,但愿它能永远这样生长下去。
它一定能的。千年的沧桑早已让它参透生活。
继续向前走着。瞥见更为绮丽的色彩。墙角几根葱葱的竹,和另一头出墙的红叶交相辉映,构成小而精致的一景。这墙边的竹原本很不起眼;随处可见的红叶也不怎么稀罕。然而就是这再平常不过的两种植物,此时此地,却给冬天添了一抹醉人的颜色。美的,也不只是景了。
向高处爬,奇形怪状的石铺的台阶伸向白塔脚下。这是松树抱塔了。消瘦高耸的松矗立在舍利塔的左侧,右边却是株假树。曾经抱塔的是两棵松树,一棵经不住岁月的风吹雨打,病倒了。人们医不好它,又怕它影响了好树,便以一棵人造的替代了它的位置。世人评论这一做法的是非,却忽略了那棵好树。我猜,只有它才有资格评价吧。它的手足、恋人或是挚友无声无息地去了。而它要继续着使命,终日与假树相对。这是怎样的心情呢?它哭过,或是难受过吗?谁也不会知道,永远不会。一切猜想都是徒劳。
因为树总是最无私,最能掩饰感情的。
我以茶苑里的一株玉兰结束了大觉寺之行。玉兰真是奇特,冷风里含苞,春天第一个开花。这株几百年的玉兰树,骄傲地迎着风,迎着寒冷,迎着一切困难。它带着笑意,清高静美中是亘古不变的坚韧。茶香四溢,温暖融化了这院里的一切。独独那几株玉兰,仍高昂着头颅,面对这个世界。
大觉寺里游了一程,却未逢一位僧人,未听一声钟磬。禅院里的树代替了这一切。它们活在静默中,却念着最动人的佛经。
寺院里不必有诵经的声音,只需要安静地聆听。我在最为清净的寺庙里,谛听树语。我听到,它们绚丽了这座古刹,感动了整个冬季。
红尘之内,佛门向外
作者:刘咏函
都市外的佛门清净地,禅意浓浓,于我,再合适不过了。
在此行前,我便是朱自清笔下那“躲懒的人”,偏要把“潭柘寺”念成“潭拓寺”,而此行后,禅学的清远高妙,便在这红尘之中夺目起来。记得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到过潭柘寺的钟声,但仅提了几个字而已。而我犹记得刚到山门前,耳畔和心中一同涌起的钟声,那回声碰撞在心头,恍惚间便步入了一个禅宗般的梦境。那敲钟人,一定心怀圣洁罢,敲三下钟,为了圆一个香客心中的愿望。
红墙碧瓦,飞檐翅角,古树丛中,青烟缭绕,如披面纱的修女。远近各地来敬香者络绎不绝,香火之鼎盛,不在话下。但我并不觉这有失佛门幽静,反倒为佛祖有这么多虔诚的膜拜者而发自内心地喜悦。我也点上几炷香,恭敬地在佛面前许下愿望,并拜了三拜,成为了众多“善男信女”中的一员。
古老的宁静充斥了整个潭柘寺,在大雄宝殿下仰望,殿脊浮雕映日生辉,琉璃坻吻瑰丽堂皇。它们在阳光下泛着金色,反射回来的光十分刺眼,却映得整个殿光芒万丈,像是神话故事中从天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