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词学专家研讨
词学专家研讨:中国传统文化“宋词”如何与现代接轨
发布: 2009-5-13 17:36 | 作者: xiaojin | 来源: 国学网 | 查看: 682次
打印 | 收藏此页 | 推荐给好友 | 举报
八月的草原天高云淡,气朗风清。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内蒙古大学吸引来120多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及港澳台等地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研讨中国经典“词学”。就一些热点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知名学者。
宋词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虽然宋词存世仅一万多首,但它影响极深。
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特聘教授王兆鹏说:“宋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它与唐诗、元曲并称,是宋代文学最有创新、最辉煌的标志。它留存着宋代先贤们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精神及人生智慧。在世界文化史上,它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它原来是融合音乐、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后来,音乐失传后,就只有文学形式了,它在世界文化中没有可比拟的文体。从现在英文翻译来看,词没办法直接翻译,只能用汉语拼音。宋词除有特别的美感外,还有音乐的节奏,读词比读诗更富于节奏,更富有变化。”
说到宋词的影响,王教授说:“据研究,宋词有影响的名篇仅300多首,拥有名篇最多的是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可词有独特的魅力,它接近人的心理情感,特别是更接近平凡人的心理、贴近民族的心理,加之它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更易让人感动。其实,词在产生时(在宋代)没有地位,与当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后来是胡适提高了宋词的地位。”
词学研究近年来受到人们充分关注,北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澳门、香港等地都在研究词,特别是台湾学者比较多。
中国词学研究会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个学会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隶属于中国韵文学会的二级学会。王兆鹏会长说:“中国词学会汇聚了天下词学研究英才,长期以来海内外词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就词学领域的一些现状与反思等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极大地推动了词学研究的进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出版了大量很有影响的论著论文。近年来,词学研究出现了新现象,领域在扩大,明、清词的研究明显增多;研究角度也在转换,开始从词与政治、经济、教育角度进行研究;新生代人不断推出词学新著词学,以青年博士为主新生代正在形成。在世界上,北美有一部分研究的学者,东亚文化圈的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相对较多,诗带有逻辑性,而词就是几个名词摆在那里,不能构成正常的语法结构,所以没有汉语知识的外国人很难读懂、很难理解,在英语世界研究诗的要比词的人多。据了解,现在北美有一批学者在关注词学,这与华裔著名学者叶嘉莹有关系,她从台湾去加拿大任皇家院士,在那里她影响了一批人。而日本本身属于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它们成立了词学研究会,还专门有一本杂志《风絮》,著作也相对较多。”
著名汉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管锥篇》的英译者艾朗诺也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这次会议,他说:“可以说我就是受叶教授影响的,叶去哈佛大学和一位美国学者叫robert.hightower的合作,整个夏天都在上班、读书、翻译、讨论唐诗、宋词、王国维,我和他们很熟。叶影响了一大批人。记得,我当初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连我父母都不理解怎么研究这个怪题目。现在,朋友们都说我怎么这么聪明,早早地研究上了中国文化。现在,中国文化在美国是个热门,人们学中文、学普通话,对中国的小说、政治、历史感兴趣。我想把丰富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让它变成全球、全民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接轨任重道远。
被称为“旧体词复活的标本”、在词坛上掀起“蔡词”风的《中华诗词》编委、湖南岳阳市文联主席蔡世平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曾预言旧体诗词会消亡,60年过去了,古典诗词没有消亡还多了起来,现在年轻人、学生写旧体词的很多,用手机写的也比较多。今天的人如何写好旧体词是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语言是向前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今天的词要用今天的语言来写作,形成我们今天的新词,才能受到当代人的喜欢。写时一定用古时的平仄格式,大胆借鉴西方文学的语,使词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打破古诗、词形式去写就会四不像,鲁迅、刘半农、胡适都进行过新词的探讨,都没有成功,多数学者不主张形式上的创新。”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遗产》编委刘扬忠说:“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成了一种潮流,然而,媒体传播有误导,经典文化传播有了偏差,从央视的百家讲坛到地方台,都有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台简直在胡说,歪曲了历史,因此,媒体在文化传播上要有一种担当。”
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王伟勇说:“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致力于现代词创作的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