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秀才苏局仙逸闻.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秀才苏局仙逸闻.doc

晚清秀才苏局仙逸闻   1   一位名叫苏局仙的老人去了。   当年,中央决定创办文史馆时,全国共有8个翰林、一个进士、21个秀才,苏局仙便是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秀才。   这位历经清朝、民国、敌伪统治、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新中国5个漫长历史时期的老人,在他111岁寿展的前2天,终于画上了生命的句号。   至此,自隋代杨坚废除魏晋以来由地方州郡长官选拔官吏,而开创的科举制度,经过1300多年,所选出的人才已全部离开人世。   获悉苏老逝世,我在惊讶之余,总感到久久的遗憾。我仰慕苏老先生已久,却从未谋面,但我的老师,上海书法家、收藏家谢冷梅和其兄、诗人谢兰轩与苏老有数十年的翰墨之交。谢兰轩是邵力子、于右任之高足,曾任《上海日报》主编,常与苏老作诗相和,已于1985年故世。在冷梅老师家,我见过苏老的一些书法和诗作,委实敬佩不已。冷梅老师曾多次邀我同去拜访苏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竟始终未能如愿,而今……   2   苏老是上海市南汇县人氏。   南汇县有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周浦,镇东首有个小桥流水、翠竹摇曳的牛桥村。三百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代苏过曾从江苏常州搬迁至此,因其住宅地处东郊,附近又有景色秀丽的小湖,故后人称之为“东湖山庄”,现有清人张廷玉所题的匾额为证。后来居住在这个小村的人家,多半是苏过的后裔。   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1月1日,苏局仙就出生在一所静谧幽深的大院内。他与鲁迅先生同庚,在家排行老二,其父为他起名“裕国”。当时清室业已衰微,百业凋疲,民不聊生。而苏局仙的家这时已是个破落门第,其父在亲戚开的一家杂货店打杂,每月薪俸仅银洋3元,母亲务农,一家人过的是清贫的生活。   苏局仙的髫童之年,身体虚弱,常患小疾,10岁才进私塾。但他在课余喜练南拳,爱洗冷水澡、还玩打球、踢毽,兴趣非常广泛。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他已熟读四书五经。成年后,苏局仙即与本乡赵家之女结成百年之好,并生有三子一女。   1906年8月,24岁的苏局仙由廪生朱岂孙、优贡朱子浩联保,经过县试、府试、道试,终于考中了末科秀才,名列十六。   当县府的差人们敲锣打鼓,手举“贵府少爷苏局仙第十六名中试,谨此致贺”字样的大红报单,前来苏家报喜时,东湖山庄沸腾了。   不久,苏局仙便在周蒲公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但在清末,朝政腐败,民间凋零,而身居乡野的苏先生,其生活尤为窘迫。在102岁时,苏老曾作文回忆当时的情景:“每年收入仅二三十元,除还债外,没有能力购买其他书籍阅读。”虽然如此,苏先生仍以一腔热血培育英才。曾在1936年被载入《世界名人录》、现年逾80的同济大学艺术系周方白教授,便是先生70年前的弟子。周方白在苏老110岁大寿时曾深情地写过一首诗:“幽燕归来惹客思,程门立雪忆当时,分明七十年前事,梦绕东湖怀我师。”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缔造了中华民国。但不久,军阀混战,光景依旧。苏先生从私塾转到小学堂里教书,收入虽略有增加,但物价飞涨。仍旧过着穷困的日子。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苏先生目睹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深恶日本侵略者推行的奴化教育,他愤然闭馆罢教,回到老家牛桥。为表明自已决不合污的气节,他为自己的书斋题名“水石居”,其意为“如水清澈,似石坚定”。   抗战胜利后,先生曾幻想国家从此振兴,可是事与愿违,一切皆成泡影。于是,苏先生购置薄田几亩,躬耕南沙,作为谋生糊口之计,直到上海解放。   3   新中国诞生后,先生目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这位晚清秀才古稀之年焕发青春,重新走出书房,将有生的余热奉献给了家乡人民。   苏先生的学识与人品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尊重。江泽民、胡厥文、程思远、张爱萍、迟浩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致函或题字赠诗,有关部门和领导经常上门问寒问暧,还请美国医学专家给他治好了白内障。1991年8月,苏先生得了肺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曾3次专程登门会诊;为了先生走路方便,有关部门还特地修了一条宽畅的路,人们称之为“苏堤”。   苏局仙老先生相继被聘请担任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县政协委员,并选举为县人大代表。1985年,“全国健康老人”评选,上海市被选中了12位,而苏老先生以高寿105岁位于榜首,从而被誉为“上海第一老人”。   到了80年代末,中国晚清幸存下来的秀才,只剩下苏老先生一人了。1991年元旦,在苏老先生110岁的祝寿会上,上海文史馆馆长王国忠对200多位来宾感慨万分地说:“苏局仙老先生不仅是周浦的苏局仙,而是全国只有一个苏局仙。”对此,苏老先生曾满怀深情地说:“老朽虽无才,此生正逢时。”并作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在昔谁人肯敬老,龙钟不值半分钱,今朝处处受尊敬,为是身居别一天”。   4   1986年春节,时任上海市市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