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涉检舆情机制应对之我见.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检察机关涉检舆情机制应对之我见.doc

检察机关涉检舆情机制应对之我见   涉检舆情是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刊播、发布的涉及检察机关、检察工作、检察人员的批评性报道、评论;由社会关注的突发性事件、重大案件等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涉检舆论热点;互联网站论坛BBS、博客、新闻跟贴等涉检网络炒作负面信息。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网络跃居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如何应对涉检舆情尤其是涉检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检察机关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   一、当前涉检舆情引发原因   从当前舆情发展情况看,一些事件往往都是最先发布于网上,通过网络快速传播,而后才出现于传统媒体上,究其引发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执法办案行为有失公允。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在办案中违规、违纪办案,或者虽然公正办案,却未对案件办理情况及时向当事人反馈,造成一些失误和瑕疵,又未能及时或公正处理,结果与人们的期望值出现差距,被个别人乘虚而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快速传播和炒作,使事态陷入混乱,激起公众不满,进而导致负面的质疑、批评和过激言论大量产生,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如2009年5月13日,上海市民杨某在其博客上发表博文,因儿子在争执中被害而对上海某区院以故意伤害罪起诉犯罪嫌疑人袁某的决定不服,其认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袁某等人的刑事责任。博文发表后,由于访问量较少,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6月17日,杨某聚集40余名亲属和同乡到该院大门口集体上访,拉出横幅,并在广场上哭闹,事后在多名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下,杨某等人才逐渐散去。   二是检察人员个人行为不当。个别检察干警特权思想严重,作风霸道,说大话、空话,滥用、滥施检察权,给检察队伍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在对待这些事情上,检察机关长期存在“家丑不可外扬、自身问题尽可能内部解决”的认识误区,让许多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真相事实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或者有个别检察人员在日常生活中未注意自身行为,稍微行为有些不当便被不良用心人员加以“检察人员使用特权”加以炒作,从而放大了队伍形象的负面影响。如2010年3月23日中午,辽阳市检察院书记员王妍因其车辆一处表皮油漆被一名小学生碰损,因而殴打该学生。3月26日,有一网民发帖呼唤全国网民一起来“给她曝曝光”,随后,该帖被众多网友转载至网易、新浪等各大网站和论坛。经过两天的转载传播,此事成为全国众人皆知事件。以“检察官、掌掴、小学生”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所搜到的相关信息数量达10万余条。   三是检察机关监督缺位。检察机关未及时行使监督权,对侦查、审判机关监督缺位,导致冤假错案发生,社会各界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当这些怀疑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时,就会引起网民的共鸣,引发网络舆情。如杭州张高平叔侄强奸、故意杀人案、赵作海故意杀人、聂树斌强奸、故意杀人等系列案件,尤其是聂树斌一案中,聂树斌家属多次对检察机关提出质疑,其中检察机关监督职责缺位不容忽视。   二、检察机关应对涉检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危机意识不强。部分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对涉检舆情危机正确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涉检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未加以研究和考量,对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力估计不足。当新闻媒体、网络曝光有关检察机关的负面事件或个人情况时,所涉单位普遍存在回避、隐瞒的心理,从而丧失应对舆论的最佳时机,失去先导权、主动权,反而易引起公众和媒体的更大猜忌和质疑。如:在上海市民杨某上访事件中,如果检察机关树立了良好的舆情危机意识,有关职能部门在上访人杨某发表博文之初就与其进行沟通、劝导并积极有效进行矛盾化解的情况下,其之后的过激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并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处置技巧欠缺。在处置涉检舆情时,以监控为多,应对为少,在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个别工作人员采取回避矛盾、避重就轻的陈旧思维模式,层层请示、逐级汇报的工作方式导致了信息公开不及时。同时,部分检察人员缺乏和媒体沟通的经验和技巧,往往不根据事件事实进行分析而草率做出结论,或者行为和言语上态度蛮横,与公众针锋相对,或者掉以轻心,放任舆情肆意发展,怀有任其自生自灭的侥幸心理,最终造成长期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阿荣旗豪车检察长”事件的前期舆情应对在业界被评为“完败”。在舆情预警期,事发单位失语,错失有效时间。在舆情暴发期,当事人和事发单位连放妄语,错失有效对象。当事人的辩解被认为越描越黑,阿荣旗的官方回应被指袒护下属,连刘丽洁的100%民意测评率也成了网络笑柄。网络舆情应对的第一原则永远是尊重客观事实,坦诚以待网民。心不诚,则引导必不力。要找准矛盾化解点以及切入点,切忌盲目回应或者使用藏、掩、盖及某些技术手段例如删帖、封杀IP等方式来搪塞、抵制民意。   三是应对机制松散。近年来关于涉检舆情工作主要体现在收集汇总上,对涉及舆情危机的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