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王船山和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oc
浅论王船山和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
王船山和合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谐理论的全面批判总结和开拓创新。其和合思想的形上根据是宇宙之太和;其和合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融突和合;和合思想的价值理念是“和以致生”。王船山的和合思想为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智慧指导。
关键词: 王船山 ;“两端一致”;和谐;伦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 B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040-03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古代圣哲十分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关系的建设。明末清初时期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发并尖锐对立的时期,王船山针对当时社会现状,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融突和合思想,其中既有对传统和合思想“坐集千古之智”的继承,也有“别开生面”的集成创新,代表了中国古代和合思想的最高水平。
一、王船山和合思想的形上根据:宇宙之太和
“太和”意指宇宙间最高的和谐状况,“太和”之气是阴阳相合而未分之气,它在“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1]。因此,天地万物皆生于“太和本然之体”或者“絪缊太和之真体”,故“合同而不相悖害,浑论无间”[2],天地间万物各不相同,差异很大,但却能做到“合同”,即合差异性于宇宙一体,和而不同,和谐共处,而这一切皆因万物均有太和之本体。也就是说,和合是宇宙万物的固有本性。 “和顺”原则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他说:“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继之者善,和顺故善也。成之者性,和顺斯成矣。”[3] 王船山认为天地万物消长死生乃“太和”必有之几——客观规律性。并把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与人类社会的特殊规律的和谐统一看作是“天人合一”的本质所在。他说:“絪缊,太和未分之本然;相荡,其必然之理势。胜负,因其分数之多寡,乘乎时位,一盈一虚也。胜则伸,负则屈;胜负伸屈,衰王死生之成象,其始则动之几也。此言天地万物消长死生自然之数,皆太和必有之几。”[4]
在王船山看来,“太和”既是宇宙万物大化流行的起点和终点,又制约着万物变化的有序进行。他说:“至诚体太虚致和之实理,与氤氲未分之道通一不二,是得天之所以为天也。其所存之神,不行而至,与太虚妙应以生人物之良能矣。如此则生而不失吾常,死而适得吾体,遂有屈伸,而神无损益也。”[5]
二、王船山和合思想的精神实质:
和而不同,融突和合
王船山的和合理论是以“乾坤并建”为太始,阴阳相济为动力,太极涵泳为一体。他认为,“乾坤并建”是通过阴阳的对立统一表现出宇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宇宙整体系统是在阴阳相柔相继中均衡发展的。“通古今之遥,两间之大,一物之体性,一事之功能,无有阴而无阳,无有阳而无阴,无有地而无天,不应立一纯阳无阴之卦。”[6]虽然阴阳二气是对立的物质基因,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但一经“相配而会”,便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消长,互相促成,即“同功天忤”,“合同而不和悖害”。所以王船山认为阴阳均衡和谐是宇宙世界和谐的本质。天地万物相依相协,相辅相成,和睦相处,并行而不相悖,并育而不相害。他说:“火上炎,泽下流,情亦睽矣,而各成其用,固不相害。唯不相害也,故可以睽。君子之用睽,用之于所同者,以各成其用也。同而异,则为和;同为同,则为党;异而异,则为争。各成其用,无所争矣。”[7] “火炎上,泽流下,火不熯泽,泽不熄火,不相害也,而各成其用。君子之与人也,同为君子,则以异相切磋,而不雷同以相袭,故异而不伤其和;若非其纇,而与之立异以明高,则水火交争;孤立无与而危矣。善用睽者,用之于所同,不党也;不用之于所异,则不争也。”[8]王船山这段论述形象地说明了水火的性质虽然不同,火炎上,水流下,但两者各不相害,各有各的用处。水火虽对立,最终归于太和,水火相息,合和为一。 “故极乎阴阳之必异,莫甚于水火。火以熯水,所熯之水何往?火以灭火,所灭之火何归?水凝而不化,熯之者所以荡而善其化;火燥而易穷,灭之者所以息而养其穷;则莫不相需以致其功点。”[9] “万化之终协于一以藏大如者,固不因之以匮。”[10]阴阳对立莫甚于水火,但无火烧水,水则凝而不化,无水灭火,火则燥而易穷,火水互相养。万物的形成,源于相互的错综,“比类相观,乃知此物所以成彼物之利,金得火而成器,木受钻而生火。”“若不互相资以相济,事虽幸成,且不知其何以成。”[11]水火作为两个事物并非绝对对立,它们相济相成,并存而不相害。
王船山由此得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命题。他说:“夫同者所以统异也,异者所以贞同也,是以君子善其交而不畏其争。今夫天地,则阴阳判矣;雷风,水火,山泽,则刚柔分矣。是皆其异焉者也,而君子必乐其同,此岂有所强哉?”[12]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