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视频案例简介
实验一 舌诊 脉诊
实验二 麻黄汤对正常大鼠足跖汗液分泌的影响
实验三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一 舌诊
辨舌,又称舌诊,是温病诊断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舌为心之苗,又与肝、肾、脾、膀胱、三焦等许多经络相同,使舌与全身形成了一个整体,许多内在病变可以从舌象上反映出来。尤其在温病过程中,其变化既迅速又明显,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深浅、预后好坏等等,都能较客观地反映在舌象上。由于舌象的变化快、较敏感,所以在温病诊断中尤为重要,故有“杂病重脉,温病重舌”之说。舌象的变化主要为舌苔和舌质两个方面,舌诊则主要观察它们形态、色泽、润燥以及动态的变化。
一、舌苔
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而形成的。在温病过程中,由于发热、伤津和脾胃功能失常等原因,舌苔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临床上主要观察其色泽、厚薄、润燥等情况。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尤其能反映出病邪的性质和津液的盈亏。
(一)白苔:
白苔有厚薄润燥之分,总的来说,薄者主表,病属卫分,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病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如湿温之湿重热轻证。润者主津伤不甚,燥者则提示津液已伤。温病的主要白苔有以下几种:
1、 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临床表现] 指舌苔薄而色白,近似常人之苔,惟欠滋润,舌的两边及尖部,比正常舌质略红。
[临床意义] 为温病初袭人体,邪在肺卫,多见于风温初起。
[鉴别] 风寒表证之薄白苔质地润泽、舌色正常。
[医案] 周某,女,50岁。
初诊:身热头痛,体温38.3℃,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红且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两脉浮数。
诊断:风温(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风温之邪,侵袭肺卫。
治法:辛凉疏卫,宣肺退热。饮食当慎,荤腥宜忌。
处方:薄荷1.5g后下 前胡6g 浙贝12g 桑叶9g
银花9g 连翘15g 淡豆豉9g 炒牛蒡3g
芦根30g
二付
二诊:药后小汗而头痛身热皆止,体温37℃,咳嗽有痰,咽红,已不痛,口干,舌苔白而尖红,脉象已变弦滑。风温已解,肺热留恋,再以清解肃化法。
处方:薄荷1.5g后下 前胡6g 黄芩9g 杏仁9g
芦茅根各30g 焦三仙各9g
二付
药后诸恙皆安。
按:该病例以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诊断风温要点。
(《赵绍琴医案》)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
[临床表现] 较之薄白欠润苔更为干燥,舌边尖之色更红。
[临床意义] 温病邪未解、肺津已伤。可由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发展而来,反映风热之邪较盛而津液已耗;或素体津液亏损而又外感风热者;或外感燥热而邪在肺卫者。
[医案] 王某某,男,56岁
初诊:外感温燥之邪,肺经受灼,口干且渴,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红,鼻干且燥,呛咳少痰,小溲色黄,大便略干,舌边尖红,苔薄白且干,脉浮数且右侧略大,沉取弦细数。
诊断: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温热燥邪,阴分受伤。
治法:清润宣降,肃肺止咳。辛辣油重厚味皆忌。
处方:北沙参10g 炒栀皮6g 前胡6g 玉竹6g
芦茅根15g 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
三付
二诊:服三剂之后,寒热已退,咽干鼻燥皆减,干咳已轻,大便已畅,脉象数势已差,原方又服五付而痊愈。
(《赵绍琴医案》)
3、苔白厚粘腻:
[临床表现] 多伴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泽,紧贴于舌面,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临床意义] 湿热相搏、浊邪上泛,见于湿温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者。
[医案] 宋某某,女,45岁,干部,1992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患者子宫摘除术后20日,现低热不除,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伴身重乏力,胸闷纳呆,口干不渴,汗出便溏,舌淡苔白厚粘腻,脉弦细,
诊断:术后发热
辨证:脾虚湿困,湿邪弥漫,卫气失宣
治法:芳香宣卫,醒脾化湿。
处方:杏仁10g 白蔻仁10g 滑石布包10g 佩兰后下10g
半夏曲10g 茯苓10g 藿梗10g 厚朴花10g
竹叶10g 砂仁后下6g 炒薏米20g
三剂后低热已除,纳增胀减,现仅便软,纳少乏力,上方减藿梗、佩兰,加炒苍术、 焦三仙各10g,以扶脾调中。
(北京中医 1994年第6期)
[医案] 华某某,男,30岁
初诊:身热6~7日,体温39℃,头晕目沉,面色淡白,胸中满闷不舒,周身酸楚乏力,大便略溏,小溲黄短,腰际酸沉,夜寐不安。经中医治疗,先服银翘解毒丸,后又服汤剂,甘寒清气热,以生地、元参、知母、沙参等为主。药后大便溏泻,身热加重,周身乏力,舌白滑润,根部厚腻,两脉沉濡,按之无力,近似迟缓,小溲短少,口淡无味。
诊断:湿温(肠伤寒)
辨证:病属素体中阳不足,脾胃运化欠佳,外受暑湿之邪,留连不去,误服甘寒之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