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
史料阅读、史论结合
一、史料一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
史料二 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制的起土工具主要是锄、镢、锸。而犁(包括犁冠,即所谓V型器)的出土却寥寥无几。——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解读 以上文献及考古史料从两个方面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并逐步推广。史料三 农田灌溉工具:翻车、高转筒车
解读 以上史料分别为三国时期、唐代的水利灌溉工具,反映了人民重视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革新、应用,也表明水利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史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
史料 再现商鞅变法举措的砖画
史料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汉书·武帝本纪》
解读 史料一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国语·晋语》
解读 史料反映了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手工业官营制度,并且各行业分工细密。
史料二 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解读 史料表明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从业人员众多、耗费颇巨、政府财政负担较重。
史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翦伯赞《秦汉史》
解读 史料表明中国手工业产品技艺先进、外销海外,丝绸还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
史料四 鲁国的猗顿在今山西运城一带经营池盐起家。邯郸的郭纵以冶铁成业。——《管子·小匡》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必修Ⅱ岳麓版教材
解读 史料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民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史料一 明《醒世词》:“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
解读 史料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史料三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解读 史料反映出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宋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史料四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
史料五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解读 史料表明在唐代政府对市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到宋代贸易场所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功能进步具有促进作用。1.重农抑商政策
2.“海禁”政策
史料一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战国]韩非《韩非子》
解读 史料表明早在商鞅变法时期中国就已形成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史料二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清世宗实录》
解读 史料反映了历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由,雍正帝同样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本业,而工商业是末业。具体原因他认为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而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面对工商业比农业获利多,百姓争相从事工商业的情况,主张采取措施,使百姓回归农业。
史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
解读 闭关锁国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史料四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