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年级语文六单元导学案

? ? 元代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医学家--窦默 ??? ? ???? 窦默(1196-1280),字子声,又名汉卿,肥乡县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即皇帝老师)、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 窦默在青少年时,正是宋、元、金三朝混战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窦默家破人亡,被迫过上流亡生活。1244年(即蒙古太宗皇后3年,宋淳佑4年),蒙古王忽必烈(后为元世祖皇帝)潜邸求贤,召肥乡名士窦默为顾问。他们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并命皇太子真学拜窦默为师,从此窦默步入仕途。忽必烈稳定后,窦默辞官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后又被忽必烈召回)。他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设馆以经术教授乡里百姓子弟。在他的关心与倡导下,肥乡一带办学教书之风盛行,因此,他的故里被称为“兴教乡”,后演变为“行教乡”,也称“行村”。   窦默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敢于犯言直谏。他建议忽必烈广开言路、求举贤才,并将富有才德的姚枢、许衡、史天泽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采纳了窦默的建议,召三人进京委以重任。这三人深得忽必烈器重,后来都成为军政要臣,为元朝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窦默非常厌恶那些卖利献功、费尽心机专门揣摩皇帝好恶、摇唇鼓舌之辈,常常告诫皇帝要加以警惕。因此,得罪了一些机谋权诡的小人,他们对窦默恨之入骨,经常怀杀害之心。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280年)窦默回家省亲,那些怀恨他的人欲伺机谋害。他们了解到,窦默回乡的路径是经肥乡县城西而转道城东故里,于是,就安排杀手埋伏在城西欲将其杀害。后来阴谋败露,他们又欺满皇帝,假诏肥乡县地方官将窦默故里城东的行村改名为城西村。此时,窦默不知村名已改,为避迫害,他改变原来回乡路线,绕过城西取道城东直奔行村老家。离村将近时,随从报告说,前面不是行村而是城西村,窦默闻言,仰天长叹说:“天灭我也!”一时血气攻心而亡。忽必烈闻讯后下诏厚葬于肥乡城西村窦氏祖墓。从此,行村更名为城西村沿用至今。   窦默墓原占地32亩,建有祠堂、配房、碑楼,墓室和神道,碑前有石相牲两列。咸丰11年毁于战乱,同治元年重修窦公祠堂,民国初,祠堂废。现在墓地封土已平,部分翁仲就地掩埋,仅存神道碑一通,由元代翰林大学士、太常少卿王盘撰文。1982年窦默墓碑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肥乡县人民政府重修碑楼,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 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

文档评论(0)

82393a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