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15届九年级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类型:A
二〇一五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历史模拟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并务必按照相关要求作答。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栏内。每小题1分,共40分。)
1.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当时,诸侯率兵前往护卫
周是遵守了
A.封建制的法规 B.禅让制的规则
C.世袭制的传统 D.分封制的义务
2. 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南方相对稳定 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下列图1、图2、图3 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图3 反映的朝代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4.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
合右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5.“中国的近代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个“重大转变”是由于
A.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B.《南京条约》签订
C.《辛丑条约》签订 D.“七七事变”爆发
6.有人认为,“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是黄海海战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其中在“黄海海面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A. 郑成功收复台湾 B. 关天培虎门激战
C. 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D.杨靖宇抗日壮烈牺牲
7.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应对“强敌”,他主要的策略是
A.固守传统之道,以静制动 B.学习西方技术,以图自强
C.改革政治体制,确立民权 D.运筹外交谋略,以夷制夷
8.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下列口号主张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 ② 变法维新 ③“民主和科学” ④ 民主共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
9.“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南昌起义
10.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创密切相关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参加重庆谈判
11.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材料中的“全国性的胜利”是指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宣布实行全民族抗战
C.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实现
12.一位日本青年手举“向南京市民谢罪”的标语牌参加抗议日本右翼势
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活动(见右图)。其“谢罪”针对的是日本侵略者
A.签订的《马关条约》 B.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C.发动的七七事变 D.进行的南京大屠杀
13.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二者的相同点有
①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②毛泽东都直接参与谈判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结果 ④都为国共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