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级音乐美学复习资料(赣南师院).doc

12级音乐美学复习资料(赣南师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级音乐美学复习资料(赣南师院)

什是美学? 美学:是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得学科。最初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提出,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分为:知 情 意 三个方面。 知:逻辑学,研究理性认识 情:美学,研究感性认识 意:伦理学,研究意志。 在1750年,写作《美学》一书,被认为是美学学科的诞生的标志。 怎样的学科? (1)是研究有关音乐一书普遍规律的学科 (2)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学科的建立) 中国: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3)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学科的性质) 音乐美学学科的建立 1806年德国出版了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的《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 最早提出音乐美学概念的人是德国的音乐家舒巴尔特 ▲ 音乐美学学科的成熟 美学专著:爱德华.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1854 (奥地利) 里曼《音乐美学要义》1900(德国) ▲ 中国音乐美学的兴起 1920,蔡元培发表介绍西方学科文章时列举“美学”(前) 萧友梅发表文章谈到“音乐美学”(后) 现代意义上的音乐美学,主要是20世纪20~30年代的留洋归国音乐家与学者的介绍与借鉴 音乐美学学科性质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一书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 基础性的理论 学科 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 (2)非语义性——表情性(与语言比较) 含义:音乐的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它是一种非自然性,非语言性的声音。它建立在创造性的基础上,而这种创造性又蕴含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手段之中。因此,音乐的声音是一种表现性的声音。 自然音响—日常音响,一般指自然界或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音响 自然音响是对应性的 古代八音:金 石 土 木 丝 竹 匏 革 (梆子,笛子,响板,箫) 9.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1.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2.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 3.提出“乐则《韶》《武》,放郑声”的正乐主张 4.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兴于诗,立与礼,成于乐”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礼:等级名分 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追求和谐统一,恰到好处。 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孟子,1.提出“耳之声也,有同听焉”的命题 2.提出“君与民同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认为政和,人和,才能乐和 3.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如人深也”,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主张:“性善论”,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荀子,1.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 2.批判墨子的“非乐”,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3.强调区别审美层次的高下,重在得“欲”者为小人,重在得“道者是君子。 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面发展孔子的思想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荀子的《乐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 10.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1.推崇自然之乐——“天籁” 2.批判儒家礼乐 3.倡导适性之乐 思想特征:“天”为本,崇尚自然,以恬淡平和为准则(自然乐论) 11.两汉时期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乐记》是汉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高峰(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成为统治地位音美思想 关于音乐本源问题的探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命题。 对音乐特征问题的探讨。“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 提出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用: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魏晋隋唐时期 《声无哀乐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乐论著 作者:嵇康 三国魏国思想家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1.“和声无象”“音声无常”,即“声”不表现一定得感情(“无象”),它与感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无常”) 2.“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3.“声音以平和为体:,认为音乐没有或哀或乐的倾向 4.“噪静音,声之功也”认为音乐只能凭乐音的运动变化引起听乐者或躁或静的情绪反应,二不能唤起相应的情感。 ▲《声无哀乐论》主题思想:音乐史客观的存在,哀乐是主观东西,二者“不相经纬”,互不相干。 实际上涉及了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鉴赏重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重大问题,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天地自然。 评论:《声无哀乐论》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一种否定,它力图通过这种批判推翻把音乐当做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的理性基础,使音乐摆脱礼的束缚,自由的表现人的性情,满足人的审美追求。 ▲ 13. 中国古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