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的的形成解读
任务一 认识煤炭 主要内容: (1)成煤的物质是什么? (2)煤是如何形成的? 知识点一 煤的形成 3??? 我国主要聚煤期 我国主要聚煤期: 新 生 代 新近纪-古近纪(约0.24~0.65亿年) 中 生 代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约1.44亿年) 早、中侏罗世(约2.03亿年) 晚三叠世(约2.5亿年) 晚古生代 晚二叠世(约3亿年)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约3~3.54亿年) 早石炭世(约3.54亿年) 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约5.45亿年) 成煤的条件和环境 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质等条件的相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煤炭矿藏。这些条件包括: (1) 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 (生物、气候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腐烂--适合的堆积场所 (沼泽、湖泊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 第三节 成煤作用过程 1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1.1 泥炭化作用的概念: 高等植物死亡后,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在这一阶段,植物首先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水解为分子量较小的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然后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第四节 煤层气 coal-bed gas 第四节 煤层气 coal-bed gas 第四节 煤层气 coal-bed gas 大地构造(地壳运动): 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均衡补偿)和成煤坳陷。地壳的剧烈或过缓沉降运动都不利于厚层泥炭层的形成,植物的堆积和地壳的沉降的平衡,决定泥炭层形成厚度。 影响煤性质因素: 堆积方式(原地生成的、异地生成的);形成泥炭的植物群落;沉积环境(浅沼的,湖沼的,微咸水-咸水,富含钙质的);养分供给(富养分的,贫养分的);pH值,细菌活动性,硫的供给;氧化还原电位(需氧的,厌氧的)。 1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第二阶段:缺氧条件下 在沼泽水的覆盖下,出现缺氧条件,喜氧微生物被厌氧细菌所替代。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这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植物分解作用进行不久,合成作用也就开始了。 1.3 植物经泥炭化作用成为泥炭,在两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1)组织器官(如皮、叶、茎、根等)基本消失,细胞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变成颗粒细小、含水量极大、呈胶泥状的膏状体--泥炭;(2)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植物中大量存在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泥炭中显著减少,蛋白质消失,而植物中不存在的腐植酸却大量增加,并成为泥炭的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通常达到40%以上。 1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表2—6 植物与泥炭化学组成的比较 ? 元素组成,% 有机组成,% 植物与泥炭 C H N O+S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蛋白质 沥青 腐植酸 莎草 47.20 5.61 1.61 39.37 50.00 20~30 5~10 5~10 0 木本植物 50.15 6.20 1.05 42.10 50.60 20.30 1~7 1~3 0 桦川草本泥炭 55.87 6.35 2.90 34.97 19.69 0.75 0 3.50 43.58 合浦木本泥炭 65.46 6.53 1.20 26.75 o.89 0.39 0 0 42.88 2.3 变质作用的因素:影响煤变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 2.3.1 温度的影响 促成煤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过低(50~60℃),褐煤的变质就不明显了,如莫斯科煤田早石炭世煤至今已有3亿年以上,但仍处于褐煤阶段。通常认为,煤化程度是煤受热温度和持续时间的函数。温度越高,变质作用的速度越快。因为变质作用的实质是煤分子的化学变化,温度高促进了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 2.3 变质作用的因素:影响煤变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 2.3.2 时间的影响 时间是影响煤变质的另一重要因素。时间因素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温度、压力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受热时间越长,煤化程度越高。第二,煤受短时间较高温度的作用或受长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