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文化与80后写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时尚文化与80后写作

时尚文化与“80后”写作 谢中山 对于80后的写作,学界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认识乃至于是否值得去研究都曾经被质疑过,特别是从传统的文学观点来研究80后的文学,一些人会觉得这些青春写作没有什么文学价值,所以就避而不谈。但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在大众传媒的炒作下,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消费偶像,一个又一个的市场神话,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事实上对于80后的写作,我们的研究就应该而且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文艺学的学科界限而走向了文化研究。事实上也是,80后的现象已经不仅仅是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就应该“以更宽广的学科视野和知识整合,批评并参与当下的文艺和文化生产”。本文就以80后的写作为例,把它们作为一种时尚文化置于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上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所融合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等时尚文化的因素,以及研究他们如何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获得的比传统文化更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进而对80后作出应有的判断。实际上,80后作家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包裹下成长起来的,孟繁华认为,生活时尚的领导者应当是年轻人。(1)1980年以后出生的“80后”作家们无疑是一群浸染在“时尚文化”之中的年轻写作者。? 一、“80后”写作:以时尚面孔出现的文学 (1)“80后小资”的情结? 从SOHO到BOBO,“小资”是时下最具时尚代表性的名词兼形容词之一。虽然上个世纪的张爱玲已经将“小资”的忧郁情绪抒发得婉约可人,属于“70”的安妮宝贝又将小资的生活谱写得淋漓尽致,但“80后”仍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誓将“小资”进行到底。“宜家”,“行走”,“村上春树”,“星象”,“摩卡”,“星巴克”,“家乐福”,“小镇青年”……这些小资们最热衷的词,在“80后”的笔下频频出现。“忧郁”、“忧伤”、“感动”和“绝望”最能代表小资的四个关键词几乎成为所有“80后”所要抒发的情感主题。在所有“80后”的作家中,被称为“80后金童玉女”的郭敬明和张悦然是“80后小资情结”的最佳代言人。郭敬明的作品中往往运用一种华美而哀怨的叙事风格,这种带有所谓的“郭氏忧郁”的叙述风格很容易使阅读者产生共鸣,甚至出现某位读者所说的“看一页我要哭五次”的效果。在他的作品中,诸如“泪流满面”这样的句子经常被重复使用。如“站在十六岁,站在青春转弯的地方,站在一段生命与另一段生命的罅隙,我终于泪流满面。”(《梦里花落知多少》) ;“ 在黑色的风吹起的日子,在看到霰血鸟破空悲鸣的日子,在红莲绽放樱花伤势的日子里,在你抬头低头的笑容间,在千年万年的时光裂缝与罅隙中,我总是泪流满面。”(《幻城》)这种重复不仅在他不同的作品中出现,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在被反复使用。 张悦然则是用一种平静如水,清秀淡雅的笔触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内心都市”,她的这个“都市”总是满怀着忧伤。在她虚拟的空间里,充满小资情怀的男女主人公们演出着感伤、缠绵的故事。不仅是郭敬明和张悦然,“80后”其他作家的作品也大都充满了忧郁和感伤的气质。“80后”们习惯将青春描绘成一幅哀伤的图画,喜欢把这种悲伤归结为不可逆转的悲剧宿命。他们笔下的青春总是充满了隐痛和遗憾。或许这就是“80后”小资写作受欢迎的原因。当他们将花样美好的青春撕成碎片掷向读者的时候,这种悲剧的审美,确实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攻占读者的心房。青春是疼痛的,成长是痛苦的,这是“80后”共识的主题。同样是在书写着青春的疼痛,有些作家则更热忠于发出反抗的呐喊声。? (2)“80后愤青”的呐喊? “愤青”在中国大地上有着比“小资”更加悠久的历史及流行空间。王小波同其“门下走狗”们使中国的文学青年们更早地认识到了愤青的可贵与可爱。从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身上,我们隐约可见愤青们的绝代风华。什么是愤青?在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曾经有一个文学流派被称为“愤怒的青年”。在代表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同时它也代表了那一时期一次小规模的文学运动。这次文学运动在英国盛行十年之久,得名于其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奥斯本于1956年发表的剧本《愤怒的回顾》。这一派别的作家多出身于工人阶级或社会中下层,对当时的英国政府不满,便把这种愤怒的情绪通过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不过,“愤怒的青年”同中国的愤青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在中国,“愤青”一词的上一次流行是在20世纪80年代。几个代表人物至今仍然令人难忘。北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向世界高喊——“世界,我不相信!”他向大地疾呼——“如果有一千次跌倒,我将第一千次爬起来!”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热血与冲动是“愤青”最大的特点,而这一切,缘于年轻。因此,“愤青”很受青年人的喜爱。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愤青从网上踏浪而来,“愤青”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词汇,成为了时尚的一种表象。 200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胡坚的《愤青时代》一书。此书一经发表便掀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