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媒体写作
新媒体写作 [转] whbcn00:05 AM
刘韧:新媒体写作 ?不浪费任何资料 我采访,全程用录音。笔记第一记不全,第二分心。录音是记者最好的帮手。 采访完,会一句一句地将我认为有价值的话,全部整理到计算机中。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一上来就开始写作,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苦思冥想了半天,不但一无所获,心情也会变得很糟糕;第二,重新逐字逐句地听录音,会对素材特别了解,会发现采访时,没注意到的内容,会对素材有一个新的认识。
两小时的采访大概能整理出一万字左右,然后,在一万字上做小标题,小标题越细越好,一万字用50个小标题分隔,每个小标题下大概有几百个字,这样便于素材的调用。
主题始终在心中
无论是采访,整理录音,还是做小标题,应时时刻刻想着主题。一个文章没有主题万万不行。文章上6000字,很容易写散,很容易前后说的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主线,就不知所云,人们看起来就觉得这篇文章叙述的目标不是朝一个地方去的,不能形成合力。
确立主题的原则是:第一,最好是新鲜的没有人写过的或者别人没有深入的;第二,这个主题要能统领三分之二以上的采访素材,否则,采访就太失败了。
主题确定后,要将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去掉,不要舍不得,和主题无关的材料,只会搅乱视线。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一定要去掉,怕删错了,可以先剪贴到另外一个文件中。
材料组织 大家都喜欢看电影,看电影的人比看文章的人多很多,为什么呢?因为电影讲的是一个故事,故事里面有很多冲突和戏剧性,所以大家喜欢看。文章也一样,如果文章没有冲突(起伏),就会平淡。文章要想吸引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矛盾来展现主题,即通过起因、矛盾、高潮来体现。就像电影里出现了一个坏人,老是抓不住,所以,吸引人想知道最后的结局。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
恩怨、竞争、艰难都是形成冲突的好材料,这在采访的时候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场景、细节是组织素材时另外两个中心。场景能将读者带到文章中来,使其身临其境地被感染;细节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影响。人其实最能记住的是细枝末节。
情感客观 新闻作品要求用最少的字讲最多的事情,信息量第一重要。减少字数的关键是不要抒情,少发议论。作者不能总想站出来,总是想说,“我认为如何如何”,读者要看的是采访对象的事情,不是要看记者的态度。媒体的态度可以写到社论中去。
作者的思想当然很重要,但它已经体现在主题确定、材料选择上了。选择这个主题,不选择那个主题;选择这个资料,不选择那个资料,作者的立场已经在起作用了,没有必要再跳出来说,“这个我赞同,那个我反对。”千万不要觉得读者很傻,怕读者理解不了,就包办代替。其实读者比作者聪明,因为读者太多,那里面比作者聪明的人有的是,作者一跳出来,就遭人笑话。还是老老实实叙事保险。
所以,作者要养成写短句子,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和名词,以求不让自己的意见更多地被带进文章中去。
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开头至关重要,我一般会拿出20%的时间考虑开头。一篇文章如果不能在前100字,吸引住读者,这篇文章很难成功。
开头的第一句(段)话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第一段应该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想讲什么?怎么讲?实在没有更好的开头,第一段可以使用一个场景描述,这是一个比较偷懒的好办法。另外,每个小标题下最好也运用场景来导入。
至于结尾,我是写到哪算哪。比如够6000字了,就结束。记者的思维方式是倒金字塔式的,文章一定是越到后来越不重要,所以,可以嘎然而止。
?
逼近真实?
采访开始了,对面的他侃侃而谈,我在记录。我突然迟疑了一下,我问自己,我这样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然后传递给读者,但谁能保证他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呢?如果有真有假,我们又如何分辨,他说的,那句是真,那句是假?
我们当然可以察言观色,但他久在江湖,经历多少惊涛骇浪,早已是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这样的他要想在我们这些稚嫩记者面前隐藏些什么,其不是易如反掌?
他是一个大人物,他不会有失体面,轻易撒谎,但他依然可以在保证不说一句假话的前提下,误导我们——他只要不提供和他立论相反的事实,我们就无法知道事实的另外一面。商海之中的他会提供不利于他的事实吗?他的企业、他的事情允许他为一时之快吐露心扉吗?
记者的确可以寻着一些蛛丝马迹,和他斗智斗勇,但企业家的智商一定比我们高,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一定有能力在他不愿意的情况下,采访到他不愿意提供的事实?
那天,想到这些问题,无阻的失望涨满心头。记者不是法官,没有警察和检察官帮忙搜集事实,记者严重地依赖被采访对象,而被采访对象能够依赖吗?“有些真话,不方便透露,但可以保证没说一句假话”已经成为一句可以冠冕堂皇的表白,但有些关键的真话不说,比说假话透露的信息更少,更具有欺骗性。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被采访对象的叙述不仅会被他的利益立场左右,还会受表达方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