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心理干预__培训课件.ppt

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心理干预_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 针对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病人,在他有濒死感、极度恐慌或感到绝望时,医护人员应在镇定、安抚的同时,加强治疗。治疗要有序,避免慌乱。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 不同人格特征SARS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干预 依赖型 表演型 强迫型 偏执型 孤僻型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病人的心理干预要点 原则:宽容对待病人, 支持、安抚病人,使之能尽快安静下来;不同人格特征的病人在干预时也要注意其特点; 特别注意情感交流(眼神,手势)。 以正性的言语鼓励病人:如“你不孤单”,“不能放弃治疗”,“生存的可能性极大”,“你能挺过来”,“明天会更好!”……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参与SARS工作的医护人员 的心理特点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5月7至14日在北京市地坛医院(SARS定点收治医院)随机选取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共149名(男40人,女109人),其中医生48人(男19人,女29人),护士101人(男11人,女90人);年龄:20至55岁,平均31±8岁;至填表时,进驻隔离区工作的时间为1-45天,平均17±9天。 丛中 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8期 医护人员的心理调查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结果: 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身感染SARS(87.9%) 传给家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心(83.9%), 更担心家人为自己担心(94%); 为不能有效救治病人而自责(79.9%)。 医护人员对整体控制SARS的信心与医院支持、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及支持有显著性相关。 丛中 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 医护人员的心理调查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结果:Beck问卷总分判定 医生出现抑郁情绪58.3%,中度至严重的抑郁14.6%。 护士出现抑郁为52.5%, 中度至严重的抑郁16.8% 。 健康志愿者未发现抑郁情绪。 医生组和护士组Beck问卷总分皆显著高于对照组。 医护人员的心理调查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天使的使命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病人的生命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许多应激源结合在一起 时刻面临着被病毒感染的生命的威胁 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 隔离服的不便 每天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环境 长时间不能回家,不能尽家庭责任 感受着非典病人的痛苦,患者的负面情绪、行为及不合作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多重的压力加剧了医护人员应激反应 使他们不自觉地出现躯体,认知、情感等症状 表现为入睡困难,反复作梦或恶梦、持续疲乏头痛 恶心 大量出汗等 认知方面:无法作决断,不记得常用物品的名称,注意力不集中,与同事交流困难,由视觉刺激引发的闪回等等 医护人员的应激反应-1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医护人员的应激反应-2 工作没有结束可能不愿意离开现场 会用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来克服应激和疲劳 可能认为不需要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病人已经去了,他依然不肯离开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医护人员的应激 反应-3 必须严格执行各方面的要求和指令,不清晰的角色,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也会感受到种种压力。 工作性质既是道义性的也是挑战性的,有可能加重这些工作人员应激。 他们经历的应激可以是事后的回忆。 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尽量减少应激的影响。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医护人员的应激 预防和应对方法 应激预防和应对应该包括:机构和个体。 无论工作人员还是机构采用预防性的思维都可以预见危机、做好应对准备,而不是当危机出现时简单应对。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合理安排工作 ? 限制工作时间,每天不超过8小时 定期转换工作岗位,由高应激岗位转换 到低应激岗位 ??从现场转到常规岗位 在可能的情况下离开现场进行短暂的休息 2006年3月2日 丛中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与同事谈论对所见所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