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年9人民时报评论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村官”专业化寓含深意
谢卫群 2008年09月17日00:00
村官”也能成为大学新的专业?这件新鲜事儿挺耐人寻味。
据报道,河南农大今年新开设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成为该校最热门的专业,计划招生60人,上线人数达到931人,进入这个专业竟是22人选1。据称,通过4年理论与实践培养,该专业的毕业生将是农村基层工作管理人才的最佳人选(见本报9月16日第十版)。
因为供求之间的众多复杂因素,一所学校的专业热度,也许并不足以反映大势所趋。但是,这一现象仍然透露出一些可喜的信息。
针对农村基层的发展与管理开设课程,这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上是个创新,多少反映了社会注意力的转移。在某种意义上,高校专业设置是一面折射社会热点的镜子。30年前“科学的春天”来临,基础研究人才奇缺,高校数理化专业热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一代书生的追求;15年前,改革开放力度扩大,经贸人才吃香,经贸专业炙手可热;近些年,金融人才吃香,金融专业又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由此推导,新专业“农村发展与管理”开出来并且很热,莫不是农村管理人才要吃香了?
中国有8亿农民,仍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一直是决策层与国民焦首煎心的头号大事。可是,很不相称的是,真正的农村管理人才却十分稀缺。农业大学里鲜有与农村管理相关的专业,河南农大算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件新鲜事儿,传递了社会对农村专业管理人才供需焦点的关切与重视。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已全面启动,但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如何更优化、更务实、更高效,尚需有识与有才之士悉心探索、身体力行。仅靠以往的经验,仅凭现有的现代管理理论还不够,需要既懂现代经济管理,又了解中国农村实情、具备实际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确实需要培养,培养的越早、越多,新农村的建设可能会越早获益。
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设置,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是一个引导。近年来,每年有500余万大学生从大学毕业,相当于一个省会城市的城乡总人口。其中,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取向都瞄准了大中城市,而主动去农村的凤毛麟角。除了人们“跳农门”的观念阻碍,另一个重要障碍就是到了农村,很难充分施展才智。如果能把农村与现代管理理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大学里得到更切近实际需要的培养,这个专业就算站住了。
当然,一个新专业的开出,得到许多人的追捧,这只是成功的开始。需要提醒的是,莫让人误读了“村官”的含义,以为学了这个专业就是去农村当官,那就失去了专业化的意义;而且,“村官”更重实践,切忌脱离农村实际去进行所谓“专业化教育”;这个专业从来没有人办过,也很难照搬他人经验,如何办好、办实、办出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实践的检验。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让“残奥效应”升华社会文明
何??勇 2008年09月18日00:00?
残奥火炬依依不舍,渐渐熄灭——精彩绝伦的北京残奥会落下帷幕,而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则刚刚开始。
这届“里程碑”式的残奥会留下了怎样的宝贵财富?我们感受到了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看到了理想之光照耀下的一次次跳跃、投掷、奔跑,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与高度……
12天来,在残奥会搭建的舞台上,残疾人运动员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用精神和毅力,表达自己的人格尊严,以及突破身体局限的志气和勇气,正如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所言:“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向世人证明了:我和你是一样的人。”
感谢北京残奥会,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入社会,使人们更加深切关注在同一片蓝天下,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梦想。残奥会期间,北京畅通无阻的无障碍公共设施,在让人欣慰的同时,也在催人深思:能否以残奥会为契机,在全国推进残疾人无障碍社会建设——无论是在设施上,还是在更重要的观念上。
北京响亮地提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7年来,“两个奥运”的筹办,推进了北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出行更加便利。其间,北京市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新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普遍配套建设了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重点改造项目达6000多项。
但在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道路上,我们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美的火炬手”金晶说过一个感受:在国外,大街上常常能看到残疾人;在国内,上街的残疾人并不多。
这样的感受,我们并不陌生。穿行在人流密集、拥挤的火车站,几乎全是阶梯式楼梯,缺乏残疾人便道;在不少为残疾人设立的盲道上,也常常停满小汽车、自行车……
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296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34%。他们的便利与否,幸福与否,关乎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程度、文明指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各项事业。2007年,全国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536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