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微生物学课件第2章原核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微生物学课件第2章原核解析

1)Cell较大,直径0.3~0.6×0.8~2.0μm,光镜可见 2)形态多样,球状、杆状、丝状 3)有CW 4)专性寄生 5)二分裂 6)产能途径不完整 7)四环素、青霉素敏感 8)热敏感 9)可培养在鸡胚、敏感动物的组织培养物 10)基因组小,如普氏立克次氏体1.1Mb 一 真细菌 (八)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特点 一 真细菌 (八)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主要以节肢动物(虱、蜱、螨等)为媒介,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表皮 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 真核细胞内专性能量寄生的G-菌。 一 真细菌 (九)衣原体(Chlamydia) 在宿主细胞内观察到的 衣原体微菌落(microcolony) 1)有细胞构造 2)含RNA和DNA 3)有CW(无肽聚糖) 4)有核糖体 5)缺乏产能酶系,需严格寄生 6)二分裂 7)对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和药物敏感 8)只能鸡胚、小鼠腹腔或Hela活体培养 一 真细菌 (九)衣原体(Chlamydia)特点 在进化途径很早与真核、原核生物独立的类群,如:产甲烷菌、极性菌等。 二、 古生菌(Archaea) 二 古生菌(Archaea) 古生菌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 除热源体属Thermoplasma外,均有与真细菌类似CW, 但化学成分差别很大。 不含肽聚糖,而是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 古生菌(Archaea) 1)假肽聚糖: 结构与肽聚糖类似,但骨架是NAG和N-乙酰塔罗糖 胺糖醛酸以β-1,3糖苷键连接,肽尾为L-Glu、L- Ala和L-Lys,肽桥为L-Glu一个aa。 2)独特多糖CW: 甲烷八叠球菌的CW含独特多糖,革兰氏为阳性,这 种多糖含半乳糖胺、葡糖醛酸、葡糖、乙酸。 二 古生菌(Archaea) 古生菌CW成分 3)硫酸化多糖CW: 盐球菌属CW为硫酸化多糖组成,含葡糖、甘露糖、半 乳糖、糖醛酸、乙酸等。 4)糖蛋白CW: 盐杆菌属CW由糖蛋白组成,包括:葡糖、葡糖胺、甘 露糖、核糖阿拉伯糖。Pr酸性aa为主,尤其Asp,可以 平衡环境中的高浓Na+,使其生活在20~25%的高盐溶液。 5)蛋白CW: 少数产甲烷菌CW由蛋白组成,有的是几种不同蛋白,如:甲烷球菌,还有是一种蛋白,如:甲烷螺菌属。 古生菌(Archaea) 古生菌CW成分 古生菌CM 主要磷脂组成,但是具多样性。 亲水头(甘油)与疏水尾(烃链)间是通过醚键而不 是酯键连接的;细胞膜的化学组分存在多样性;古 生菌的CM存在着独特的单分子层膜或单、双分子 层混合膜,而真细菌或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都是双 分子层 古生菌(Archaea) 古生菌CM成分 无核膜,核仁 染色体DNA为闭合共价环状 古生菌(Archaea) 古生菌CN 练习题 说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CW主要构造,简要说明异同 试述革兰氏染色机制 何谓“拴菌试验”?何以证明鞭毛运动机制 古生菌CW类型有哪些? 某些细菌体表长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使细菌具运动功能。 是分类上重要特征之一。 细菌特殊构造--鞭毛 鞭毛( flagellum ) 暗视野显微镜观察、鞭毛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半固体穿刺接种、固体接种可以判断是否有鞭毛 鞭毛着生方式 细菌特殊构造--鞭毛 鞭毛( flagellum ) 一端生 一根:霍乱弧菌、蛭弧菌 端生 一束:荧光假单孢菌 一根:鼠咬热螺旋体 两端生 一束:红色螺菌、蔓延螺菌 肠杆菌科: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 周生 方式 芽孢杆菌科:枯草杆菌 侧生 :反刍月形单孢菌 细菌特殊构造--鞭毛 鞭毛( flagellum )分类依据 鞭毛运动机制:“旋转论”(rotation theory) “挥鞭论” (bending theory) 细菌特殊构造--鞭毛 有关鞭毛运动的机制曾有过“旋转论”(rotation theory)和“挥鞭论”(bending theory)的争议。1974年,美国学者西佛曼(M.Silverman)和西蒙(M.Simon)曾设计了一个“拴菌”试验(tethered-cell experiment),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牢“拴”

文档评论(0)

33ggoup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