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精选]

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 时间:2014年6月27日,上午三四节。地点:1404 1、简答题6×10分=60分 2、材料分析题1×20=20分 3、论述题1×20分=20分 什么是民俗文化,简述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民俗文化的内涵 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相沿成习,被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民俗学的历史进程 民俗学是近代社会和思想的产物。 1、1572年,英国一批从事古老知识与古物研究的学者成立协会,出版 《民间古老风习的观察》(勃朗德) 2、1846年,汤姆斯创立“民俗”(Folklore)一词 幻灯片5 3、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歌谣征集处,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开端。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1923年成立“风俗调查会”。 4、1927年11月,广州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成为第一个以“民俗学”命名的学会。 5、1927-1937,民俗学运动风起云涌,后由于战争而停滞。 6、新中国成立后,沉寂三十年;1979年迎来新的春天。出现一批民俗研究学者,其中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 7、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现任会长朝戈金。 简述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2地域性3传承性与扩布性4稳定性与变异性5类型性6规范性与服务性 简述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及民俗的文化价值。 民俗学的研究范畴 将民俗学视为“一国之学”或“历史之学”,限制了民俗学研究的疆界和范围,但这门学科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展开,而且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几乎涉及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民俗学仍是一门显学。民俗所体现出的历史、地域环境特色及其人文精神,使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乐此不疲,孜孜以求。民俗文化向来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民俗的价值 民俗,从它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来看,都是与其实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从功能方面看,民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教化功能 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者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作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美)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 2、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 社会规范形式:第一层法律;第二层纪律;第三层道德;第四层民俗。 3、维系功能 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4、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 5、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简述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 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生产民俗的特征 (一)地域性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 (二)季节性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三)功能性 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四)科学性 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5、什么是交通民俗?传统社会百姓出行的原因有哪些。 交通民俗概述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传统社会士人出行的动因: 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