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浒传地名考略[精选]
龙虎山(1)——在信州境内,为道教圣地。信州在北宋时属江南东路,管辖六县,州治在今江西省上饶市。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00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龙虎山建有91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这些宫、观、院多已不存,但规模宏大的上清宫部分建筑和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至今尚存。《水浒》第一回说仁宗嘉佑二年(1058)派洪信迎请张天师,应该是第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史载仁宗至和二年(1055)曾召其入京,赐号冲静先生(或虚白先生)。后徽宗崇尚道教,于崇宁三年(1104)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入京,赐号虚靖先生,小说中称洪信迎请的为“虚靖天师”,显系混淆。 关于龙虎山得名的另一说法:由山形得名,因山有双峰对峙,状若龙虎。此说似更为准确。
?
东京开封府(2)——今河南开封市,北宋首都。唐代洛阳称“东都”,开封则更东,所以称东京。开封在唐代是宣武军所在地,小说中高俅是宣武军的一个破落户子弟,宣武军即开封。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战国时的魏国,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都定都于此。《水浒》中的卢俊义、燕青、林冲、曹正、韩滔、彭记、蔡福、蔡庆是东京人氏。
?
大相国寺(2)——开封的著名古迹。大相国寺位于开封闹市中心的自由路西段,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这里原为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始创建寺院,称为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元年(701年),僧人慧云来汴,托辞此处有灵气,即募化款项,购地建寺。动工时挖出了北齐建国寺的旧牌子,故仍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为了纪念他由相王即位当皇帝,遂钦锡建国寺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匾额。 唐宋两代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亩,辖64个禅院、律院,养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同时,相国寺的主持由皇帝赐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祷、恭谢以至进士题名也多在此举行。所以相国寺又称皇家寺。北宋灭亡后,相国寺遭到了严重破坏,以后各代屡加重修,时盛时衰。现在相国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遗物,布局严谨,殿宇崇丽,高大宽敞,巍峨壮观,确不愧为久负盛名的古寺宝刹。
?
樊楼(2)——樊楼位于宋都御街北端,在东华门外,也叫矾楼。以“商贾鬻矾于此”得名。相传樊楼曾是北宋东京最繁华的一家酒楼,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也亲临此楼,并留下一段与李师师相会的佳话。宋代开封的酒楼一般是上下两层,唯有樊楼三层。《东京梦华录》描写它是结构是“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安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乃京师九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小说中陆谦曾骗林冲上楼饮酒。第72回宋江等入京,在樊楼赏灯。樊楼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宇组成,每座楼皆高三层。其中西楼是樊楼的主要建筑,也是五楼中最大的一座,楼上设有宋徽宗御座,陈设富丽堂皇。中楼上有李师师琴房、书斋等,布置得淡雅幽静。今天的樊楼是1988年仿古重建。
?
州桥(2)——州桥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内横跨汴河、贯通皇城的一座石桥,遗址在今开封市中山路中段,大纸坊街东口至小纸坊街东口之间,明朝末年因水患桥被淤埋在现地平面以下6米处左右。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榫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牙、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可见州桥是一座镌刻精美、构造坚固的石平桥,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桥下汴水奔流,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店铺酒楼繁荣,笙歌连成一片。站在桥头南望朱雀门,北望皇宫宣德楼,中间是天街。《水浒传》里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范成大的《州桥》写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0)夏天,当时,汴京沦陷已40多年,诗人奉命出使金国,就一路所见所闻,写下了72首绝句,《州桥》是其中之一。诗人重踏故都,看到沦陷后的汴京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便通过对汴京父老急切地盼望宋王朝早日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描写,表达了广大沦陷区的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对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统一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原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明月”为汴京“八景”之一。
?
御街(2)——宋都御街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北段,是为再现宋代御街风貌,于1988年建成的一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