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虫害及防治[精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主要虫害及防治[精选]

水稻主要虫害及防治 二化螟 形态特征 成虫 卵 幼虫 蛹 世循环,主要以幼虫钻蛀茎秆为害。 为害症状 二化螟蚁螟孵出后,先在叶鞘内侧群集为营为害,造成枯鞘二龄以后分散转株为害。分糵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形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形成虫伤株或自穗。 生发规律 二化螟在我国自北向南发生1 5代不等 影响发生的条件 以幼虫在稻桩、稻草中越冬,不同越冬场所的幼虫化蛹、羽化期有明显差异,形成多个蛾高峰。 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影响二化螟的发生,直播、抛秧、移栽,发生程度不同。 品种:一般籼稻比粳稻受害生,特别是杂交水稻,秆粗叶阔,叶色嫩绿,卵块密度高,则受害生。 气候:气温22 26℃相对湿度80%  90%,有利于螟卵孵化;在20 30℃之间,湿度在70%以上,有利于幼虫的发育。 天敌:二化螟的卵、幼虫、蛹都有相对应的天敌,保护、利用好天敌防治二化螟。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病虫测报的病虫情报在防治适期前调查。 枯鞘:每块田调查100丛,当枯鞘率超过10%时,应及时防治。 枯心:每块田调查100丛,当枯心率2 3%时,应及时防治枯心。 自穗:抽穗5%(破口)和抽穗80%各打药一次防治白穗。 防治技术 根据当地病虫测报站的病虫情报,在卵块孵化始盛期进行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每667㎡㎡㎡㎡㎡㎡? 异或噻嗪酮 满田笑或保击 20%异丙威或20%速灭威;以上药剂任选一各种,兑水45 60千克均匀喷雾,轮换使用. 防治中常见的错误方法 水稻苗期、分蘖期不打飞虱药,导致穗期稻飞虱虫口中基数大,并传播病毒。 打水量少、打细雾;稻飞虱主要为害水稻中下部,故防治稻飞虱要打粗水并且水量要足。 打药防治稻飞虱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 稻飞虱的防治应掌握抑前控后的原则,达到防治指标应及时用药。在实际上防治过程中农户往往飞虱发生严重时才用药防治,造成防治效果差,防治成本高。如果农户能在前期用药抑制虫情基数,则需花很少的用药成本,不会造成稻飞虱爆发的性的发生。 福寿螺 形态特征 外观与田螺相似。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寄主有:水稻、茭白、空心菜、芡实等水生作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植物。 为害症状 孵化后即开始咬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尢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期;它咬剪水稻主蘖及有部分蘖至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 发生规律 每年的3 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 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的水温25 32℃,最高、最低临界水温35 5℃。福寿螺产卵次数多,产卵量大。 防治技术 福寿螺的防治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策略上重点突出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 狠抓冬防,减少冬后残螺量 人工捕螺摘卵 养鸭食螺 药剂防治:水稻移栽后3--7天(禾返青田水清)及时施药,泥皮水最适宜;可选用药剂:第667㎡?异稻 防治中常见的错误方法 稻瘟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即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但有的农认为不发病用药是浪费。 施药时要兑足水量,每亩田不少于30kg水量。 有的农户认为有病害发生用一次药就可以了,有时病害未控制住就认为质量不好;稻瘟病发生后,应连续用药两次,即每隔7 10天还应用药,才能控制病情。 纹枯病 自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病,但发病高峰期在抽穗期前后,主要危害叶鞘、叶片、病菌从近水面叶鞘侵入,逐步向上扩展,典型病斑是边缘褐色,中部草黄一灰白色的云纹状病斑,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后期结成暗褐色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封土里越冬,次年,漂浮于水面的菌核萌发形成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和上部蔓延,再侵入形成新病斑。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水稻栽插密度过大、稻田施用氮肥过多、连续灌深水对病害发生十分有利。粳稻品种一般较感病,籼稻杂交稻比较耐病。 影响发病的条件 菌源量:田间菌核数量与病初期发病轻重呈正相关。 气候条件:此病为高温高湿的病害,抽穗期为发病高峰期。 栽培管理:施肥、灌溉水平。 品种和生育期影响病害的发生情况。 调查方法 田间调查可分别分蘖期、孕穗期各调查一次,调查方法采用双行取样法,每块田查5个点,每点查1丛,调查病丛数。 防治技术 防治策略:在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适时施药防治。防治适期与指标:按分蘖的丛发病率达5%或孕穗期达10%,抽穗20%时,可定施药防治适期。 可选用的防治药剂:每667㎡?丙环唑15%三唑酮50%已唑醇。 防治常见的错误方法 稻曲病防治适期不正确,防治稻曲病应掌握孕穗末期,破口前5 7天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如果杨花期正遇阴雨天气,应在雨停后再用药一次才能达到好的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