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字的用法
析论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
董丽
论文摘要:本文在介绍“以”字来源,字形的演变及“以”字词性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以”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从介词、连词、副词及连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着重对“以”字的7种介词用法,10种副词用法分别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代汉语 以 虚词 介词 连词 副词 连用结构
“以”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词,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它的用法不断扩展,词义不断增加,词性有所改变,它不仅是一多义词,而且还是一个多性词,了解它、掌握它正确地使用它,对我们说汉语的人和学汉语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是一个多性词。“以”字在甲骨文中作为 和 。古文作“吕”。《说文·已部》:“耜,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注:“谓人意已坚实,见诸施行也。”或自行之,或用人行之。并把造字由象形改为指事亦象形。徐中舒认为,耜即耜的本字,象农具耜形,“耜为用具,故古文借为以字。以,用也。”“以”字最早作为动词“用”义,这是毫无疑义的了。
用作本义“耜”的“以”,在古代典籍中已很难见到,一般只用后起字“耜”。如“寿略其耜,俶载南亩。”(《诗经·周颂·载芟》)
“以”字作动词用,表“率领”之意是比较早的。在甲骨文中,“以”字就不限于作动词“用”义了。例如:
1.乙亥,贞 令 佀眾 □,受又(祐)。(郭沫若《卜辞通篡》106页)
这是一段表示征伐的卜辞,句中“以(佀)即为动词“率领 带领”义。
2.庚辰王卜,才 贞,今日其逆旅以执于东单。亡 。
“以字应训为与,执指俘虏言之。这一条是说,今天应该迎接凯旋的师旅于东单,没有灾害的。”(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句中“以”应是连词。
到了西周金文,“以”有了更大发展,单独作谓语的已经非常少。例如:
3.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小臣 簋)
4.王以侯内于寝。(麦方尊)
5.以乃师左比毛父。(班簋)
上面举各例“以”肯定还是带领义动词,但是已经有了虚化的倾向。“以殷八师”可以是带领殷的八支部队,也可以理解为使用殷的八支部队。
“以”字虚化的条件,一个是当宾语是不能带领的事物时;一个是当“以”字结构用在另一动词的后面时,动词“以”就语法化成介词。
例如:
6. 虢仲以王南征。(虢仲盨盖)
7.汝以我车宕伐獫狁于高陵。(不其簋盖)
8.余献妇代以壶。(五年琱生簋)
9.王令东宫追以六师之年。( 贮簋)率领或带领往往应该是大带领小,上带领下。而例⑥句中不可能是虢仲带领王南征,而只能是虢仲凭藉王命南征。“以王”是南征的依据,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例⑦“车”是宕伐獫狁的实力,也可以说是完成“宕伐”这一动作的工具,“以我车”是引进动作的工具的介宾结构。例⑧“以壶”如果用在动词“献”之前,还可以理解成“拿壶”;现在用在后面,“以”的意义又只能是介绍动作涉及的对象的介词。例⑨中“以六师”也是在“追”之后,只能是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至此,古汉语中“以”的主要用法基本都已具备。
“用”是动词“以”的基本义。例如:
10.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于彼加之。(《左传·成公人年》)——我们已经辞去这种礼仪了,他们还要用它。
11.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襄王之命。(《战国策·韩策三》)——过去齐相公多以会合诸侯,不曾不用襄王的命令。
1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论语·微子》)——不使大臣抱怨没被重用。
由“用”义引申为动词“依靠”“凭借”义。例如:
13.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14.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韩非子·喻老》)
引申为动词“根据”“按照”义。例如:
15.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元年》)
16.以位,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孟子·万章下》)
引申为“率领”“带领”义。例如:
17.宋多贵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左传·桓公十三年》)
18.不以我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由“率领”义引申为动词“及”义。例如:
19.予一人有罪,无以万方。(《尚书·汤誓》)
20.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周易·复卦》)
古代汉语中,“以”的诸多虚词用法,大都是由上述各动词义辗转虚化引申而来,再加上它的假借义,即“以”字用作连词、代词、副词及语气词,形成了“以”字的虚词用法体系。
一、介词用法
介词是一种介绍实体词或词组辅助谓语表示更充实完美的意义词类。“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词组构成特定的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对象和方式等关系。即带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介词结构即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前充当状语,也可以放在位于动词后充当补语。从这一点看“以”演引为介词是不能单独使用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