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碳的多样性:PPT[精选]
碳的多样性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 复习目标: 1、了解碳元素的单质及某些氧化 物、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性质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3、了解碳的氧化物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增强环保意识 一、碳的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想一想? 你知道的碳有哪些同素异形体?它们属于什么晶体? 金刚石(原子晶体) 石墨(混合型晶体) C60 (分子晶体) 科学家研制得到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分子式为C60,下列关于C60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和石墨、金刚石等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C60是灰黑色固体,物理性质与金刚石很相似 D.C60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0g·mol-1 B 考考你 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冬天烧炭的取暖炉中在炉底、炉中和火焰上方分别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 (炉底) CO2+C=2CO (炉中) 2CO+O2=2CO2 (火焰上方) 点燃 高温 点燃 放在炭火炉上的水壶中的水沸腾而溢出时火焰不但没灭反而更旺的原因是什么? C+H2O=CO+H2 (制取水煤气) 高温 试一试? 如何除去下列气体中的杂质? (1)CO(CO2) (2)CO2(CO) (3)CO2(SO2) (4)CO2(HCl) 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通过盛放灼热氧化铜的硬质玻璃管 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 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 走进高考 1. (2007·全国)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 。 除去H2O气 除去CO2 (2)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氧化铜(或CuO),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H2 H2O+Cu,CuO+CO CO2+Cu △ △ 无水硫酸铜 (CuSO4) (3)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 ,其目的是验证 水蒸气 1. (2007·全国)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kj-hi-cd(或dc)-fe-lm (5)能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 H2的实验依据分别是----------------- 高考回放 【解析】让CO、H2通过灼热氧化铜,氧化铜被还原,同时产生CO2和H2O,再用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分别检验它们,从而得出结论。但是流出的气体中含有CO2和H2O会干扰检验,因此必须先把它们除去。由于气体通过溶液后又会混有水蒸气,因此本实验中必须先检验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后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 化学与生活 【例2】 “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 。(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采用节能技术 d.利用太阳能、风能 abcd 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采用节能技术、利用太阳能、风能都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 化学与生活 (2)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 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a. 6CO2+6H2O C6H12O6+6O2 b. CO2+3H2 CH3OH+H2O c. CO2+CH4 CH3COOH d. 2CO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