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概论[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系统疾病概论[精选]

(二)上下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点 1、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弛缓性瘫) 部位:脊髓的前角细胞和 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临床特点: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肌肉萎缩,累及个别肌群 *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 定位:中央前回锥体细胞及其轴突形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锥体束) 临床特点:肌张力增高(折刀样),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无肌束颤动,无肌萎缩,可出现废用性萎缩 * 3、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 临床特点 痉挛性瘫 驰缓性瘫 瘫痪的分布 肌张力 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皮肤营养障碍 肌束颤动 肌电图 肌肉活检 范围广,偏瘫单瘫和截瘫 增高,呈痉挛性瘫 腱反射亢进 阳性 无,可有轻度的废用性萎缩 多数无障碍 无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正常 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 减低,驰缓性瘫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阴性 显著,且早期出现 常有 可有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 失神经性改变 (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弛缓性) 定位诊断 1、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伴有相应区域的感觉障碍,如面神经炎、挠神经麻痹。 2、神经丛: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3、前根:节段性分布的驰缓性瘫痪,常合并后根损伤,出现根性痛和感觉障碍。 4、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分布的瘫痪,常伴肌束颤动、肌纤维颤动,无感觉障碍 * (四)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 定位诊断 1、皮质:破坏性病变:单瘫 刺激性病变:局限性癫痫 JACKSON癫痫:抽搐按运动代表区的排列顺序进行扩散 2、放射冠区:近皮层:单瘫 近深部:偏瘫(不均等性) 3、内囊:三偏。 * 4、脑干:交叉性瘫: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或皮质脑干束,表现为病灶同侧脑神经瘫,对侧肢体及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 5、脊髓: (1)脊髓半切损害:病变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痉挛性瘫及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 (2)脊髓横贯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完全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变部位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 颈膨大以上:四肢中枢性瘫痪 颈膨大:双上肢中枢性瘫痪,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胸髓: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腰膨大: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 (五)面肌瘫痪 1、解剖学基础 1)运动:面神经核→ 内听道→面神经管 →茎乳孔 →表情肌(核上部受双侧支配;核下部受对侧支配) 2)感觉(味觉):舌前2/3味觉→ 鼓索神经→面神经管 →膝状神经节 →内听道 →孤束核 →丘脑 →中央后回 * 3)副交感: 上涎核→ 内听道→ 面神经管→鼓索神经 →颌下神经节 →舌下腺、颌下腺 上涎核→ 内听道→岩浅大神经 →蝶腭神经节 →泪腺 * 2、临床表现与定位 周围性面瘫(患面全瘫) 1)茎乳孔以下:患面全瘫 2)鼓索支以上:1)+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分泌障碍 3)镫骨肌支以上:2)+听觉过敏 4)膝状神经节:3)+外耳道疱疹,即Hunt综合征 5)桥脑病变:交叉瘫 中枢性面瘫 病灶对侧的下面部瘫,常伴病灶对侧偏瘫 * (六)延髓麻痹 1、解剖学基础 2、临床表现与定位 真性球麻痹( 4症状,3体征) 鼻音、声嘶、咳呛、吞咽困难 咽反射消失、患侧软腭上提力弱、腭垂健侧 假性球麻痹(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 吞咽困难 咽反射存在 下颌反射亢进 强哭、强笑 * 二、不自主运动 * (一)概述 指患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表现形式多样。 共同点: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停止。 与锥体外系病变有关。 * (二)解剖及生理学基础 锥体外系组成: 基底节 :尾状核、豆状核(壳核 + 苍白球) 新纹状体 + 旧纹状体 脚注核:红核、黑质、丘脑底核和网状结构 新纹状体病变时出现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 旧纹状体(苍白球)病变时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 * (三)临床症状 1、静止性震颤: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 搓丸样动作,4-6次/分; 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不同于小脑病变引起的意向性震颤(动作性震颤) * 2、肌强直:伸肌与屈肌张力均增高,向各方向被动运动遇到的阻力相同。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