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第三章-2 中药基础知识概论.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4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解释中药作用的理论,简称“药性”。 把各种药物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抽象和概括,就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药性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医疗性质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理论的抽象意义。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坚软、疏密、润燥等)、具有感觉的客观意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叫四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药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相同而程度有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有些药物通常还标有大寒、大热、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也是四气同中有异的反映。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疗效反应中概括出来的,是相对于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的。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阳证的药物,则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相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火热证而有治疗作用,因此具有寒凉性。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阴证的药物,则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相对于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脉沉无力等阴寒证而有治疗作用,因此具有温热性。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寒、热偏性不甚明显,作用较平和的药物。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的差别,仍属四气的范围。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四气从本质上讲,寒热两性而已。 一般来说,寒凉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等作用。 五味 即辛、甘、酸、若、咸五种药物滋味。此外,还有涩味和淡味,因此药物的滋味并不是只有五种滋味,而应是七味。但五味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而且长期以来,人们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仍称五味。 药物的滋味,最初是通过口尝而确定的。“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人们在饮食服药过程中,从经验中获得,有某种滋味的药物或食物,口服之后能产生某种医疗作用,通过多次的体验发现,具有其一种滋味的许多药食,都有某种相同的医疗作用,从而使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就用药物的真实滋味作为药性之一,来解释药物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将药物的真实滋味与其医疗作用相联系,而在实践中又发现,具有某种作用的药物,又没有相应作用的某种滋味,因此很难用真实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因而就采用了以作用假设其味的方法,用虚假的滋味来表示药物的作用。所以药物的滋味有两种意义,一是真实滋味,一是虚假滋味,但都作为药性以表示药物的作用。 药味之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不同味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相同味的药物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效。综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将五味的作用分述于下: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表邪、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淤证的药物,如木香、香附、川苇、当归等,都有辛味。 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阴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能缓和药性,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毒,如甘草、绿豆能解药食中毒。甘味药多质润而滋燥。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体虚滑脱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止汗,坷子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能通泄大便,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能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而枇杷叶除降泄肺气外,尚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等;有指清泄的,如黄连、黄芩等能清泄火热,用治火热上炎之烦躁、目赤、口苦等证;有指开泄的,如桃仁能开泄血滞,用于淤血阻滞之证。燥能除湿,用于湿证。湿证有湿热、寒湿的不同。寒性的苦味药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如栀子、黄柏等,用于湿热证;温性的苦味药有散寒燥湿作用,如苍术、厚朴等,用于寒湿证。此外,前人认为“苦能坚”,即苦能坚阴,有“泻火存阴”的含义,通过泻相火而达到保存真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虚而相火妄动的痞证。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多用于疲病、瘿瘤、痰核、及燥结便秘等证,如海藻、昆布治瘿瘤,鳖甲软坚消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尿,利水消肿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猪苓、能利水消肿,通草、金钱草能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 滋味属于味觉的范畴。但有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也往往标有“辛”味,而以“辛香”并称。这样辛味就与嗅觉发生了联系。实际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