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高楼里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上高楼万里愁 ——论唐宋诗词的“高楼”意象 引 言 本文所论唐宋诗词的“高楼”意象及其一系列相关问题,想要将这个问题探寻清楚,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几个相关的基础概念:意象、高楼和唐宋诗词。唐宋诗词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在这里不多赘言。那么,还剩下两个需要弄明白的概念,即意象和“高楼”。 意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中做如下定义:“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这样绕口的解释不免有点令人费解。不过根据童先生的定义,本人对意象有了这样的认识: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独特情感活动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讲即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解释类似于西方意象派提倡用客观的准确的对应物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的观点。接下来看看我国古代的意象理论。早在《周易?系辞》中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周易》之象是卦象,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以阳阴配合从而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这种方法到了诗人手里,“立象尽意”的象征性、概括性原则没有改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和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诗歌创作中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所感寄托给所选定的具象,使这个具象和自己的某种感情相融合,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从而进行二次创作,即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楼,古代所谓的“楼”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如是解释:“楼,重屋也。”即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叫做楼。古代的楼的用途有很多:有用于居住的楼,例如“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和“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倚窗前”的“青楼”①,普通百姓自然是住不上“楼”的,所谓的亭台楼阁大多都是达官贵人的处所。根据记载,古代富贵人家的宅子多以青楼、朱门为标识,更为著名的例子便是杜子美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用于登高观览的景楼,例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岳阳楼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黄鹤楼等等,文人墨客在这些景楼之上或“情以物兴”或“物以情观”,从而留下了太多的千古名篇。还有用于防御的城楼,想必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和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绝响就发端于此类高楼之上。另外还有用于报时、传号、议事的钟楼和鼓楼,用于娱乐、美食、休闲的戏楼、酒楼和茶楼和用于珍藏书、画、经卷等文献、文物的藏经楼、藏书楼等等形形色色的楼。 通过上文,我们对意象和“高楼”都有了大致的了解。本文所作的目的即在于整理、分析和研究在唐宋诗词的环境中,这两者合而为一的种种情况。 一、东汉、魏晋南北朝具有“高楼”意象的文学作品 虽然本文所论问题的主要范围是唐宋诗词,但是正所谓“述往事,思来者”,对唐宋之前出现“高楼”意象的文学作品作以正确的分析,对整个问题包括延续性、继承性、线索的梳理和方向的把握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根据文学作品主题的不同将这个时期含有“高楼”意象的作品分为如下三类: (一)“高楼”之上佳人之苦比自身之愁并寄不遇之感 我们所要讨论的“高楼”意象最早便出现于此类作品之中,如《古诗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楼》、曹植的《七哀》以及陆机的《拟西北有高楼》等等。 《古诗十九首》为组诗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其中第五首《西北有高楼》有着十九首“惟此首最为悲酸”的评价,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首先,对于该诗作中的高楼是否真实存在,古人就有着不同的看法。北魏杨炫之所撰的《洛阳珈蓝记》中指出“西北有高楼”的“高楼” 实为“高阳王雍之楼”,认为这“高楼”是确实存在的,从而这种观点认为诗中的描写都是实人实景。而明人陆时雍在《古诗镜》中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既是“托”,这一点有着这样的解释:“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这种观点认为所谓“高楼”乃是虚设,是用“高楼”的高峻庄重以烘托诗中主人公的卓尔不群和志存高远。本人同意后一种观点。另外,因为诗中杞梁妻这一典故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诗中且弹且唱的主人公是一位佳人。细读全诗,稍微结合古代诗歌最普通的“比兴”手法,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该诗的作者采取双向幻化的手法,从自身的感情里幻化出一个听者和一位佳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高楼。佳人的苦无知音象征着作者自己在东汉末年黑暗的社会现实下无人赏识,无处报国的悲愤现状,也就是说该诗在“高楼”这一环境烘托下借佳人知音稀有之苦抒自身政治失意之愁

文档评论(0)

gaga222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