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弟子规学习有感
工作后《弟子规》学习有感工作十五年后有学习了《弟子规》,本以为只是小孩学的东西,但是学完以后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并得到了一些认识,重点总结如下:首先了解了《礼记·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思想,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儒家文化从本质上是一套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庞大的教育体系,《弟子规》作为后期才出现的一部通俗易懂的教育典籍,经笔者对其教育思想分析研判,共概括出至少十个方面的内容。《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李毓秀依据《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参考了《礼记》、朱熹童蒙养正书籍《小学》等,编就《训蒙文》流传于世,后经乾隆年间的学者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全文1080字,360句,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述及103事,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内容有修德、立身、处事、为学、言语、礼仪、气节、举止行为、生活习惯等。自清朝中叶,此书流行甚广,有“天下第一规”之誉,一度成为私塾学堂的必修课本,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教材。《弟子规》在中国儒家文化中虽然出现较晚,却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其教育思想系统且涉及范围极广,在古代、近代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中具有代表性。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涵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精神财富,仍然放射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因此,《弟子规》所蕴藏的教育思想内涵非常值得探究。我想孟总为我们讲教育,也是想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古代先贤文化,从我做起,接受和传承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让他们的精神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为国家,为企业,为家庭,为自身带来更大的益处!结合《弟子规》的学习,总结其包含的教育理念有十项:1、慈爱教育。慈爱精神是人最基本、最原初的道德,是仁义之本,礼仪之源。“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在弘化一种“博爱”精神。人有了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他就会生发出一系列善良的行为,人生第一步就会走正。慈爱是政治和道德的根本原则,是一切美好德行滋生的源泉。假如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生活信条,这个世界一定会安宁得多,和睦得多。《弟子规》的教育思想以此为纲,可谓识见卓异。2、孝亲教育。人是国之本,德是人之本,孝是德之本。《大学》中早就提出:“为人子,止于孝。”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在《弟子规》中,从“父母乎,应勿缓”至“事死者,如事生”共四十二句全面提出了孝亲教育的详尽内容。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待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从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把子女对父母的孝敬系统铺陈,从而使“孝”这一重要德行在一系列与长辈互动的行为中养成。当前,在亲情关怀方面出现了一种异常现象:情感“下流”。即父母关怀爱护儿女,儿女并不“领情”——不关心孝敬感恩父母。《弟子规》中的孝亲教育思想倡导了一种慈孝对等、孝亲报恩的伦理道德追求,这有力地避免了亲子关系淡化、失落、分离的风险。这对当今亲子关系的改善无疑具有一种巨大的启迪意义。3、诚信教育。诚信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普遍价值。西方文化传统对此也有相应的表达。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列举公民美德十一种,“诚信”便是其中之一。《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体现了古人将诚信作为“正性”、“养心”、“成德”的基础,也体现了做人须遵守“言行如一、言出必践”的原则。鄙弃虚伪、欺诈的恶德,凡事抱求实求真的态度,是为人子弟的本份。如果一个人不讲求诚信犯了错误,而且不承认不反省,那么,他就有双重过失:一是对别人不诚信;二是欺昧了自己的良心。《弟子规》旨在孕育出一种美好心灵和人际伦理秩序,就不能缺失对诚信的培养,须将诚信根植于儿童心中。4、节制教育。教育的真谛不在于长养孩子们的名利欲望,而在于修养身心,积极健康的精神品德与过分的物欲冰炭不相容。《弟子规》中要求,“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着力强调的是“节制”的美德,这也是人际互动利益当前之际一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同样,17世纪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一书中对“节制”教育也有明确的阐述:“如果他们从小就能习惯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轻易提出要求,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他们免于放纵,到他们长大成人,做事会斟酌的时候,如果他们遇到事情听从理智而不是本能的时候,他们在这世上就能多获得一些自由”。现代教育思想与制度对传统教育中这些非常合理的部分非但没有承续,反而盲目地抵制传统教育思想价值观念,结果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肆意开发,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