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王聪生-主论坛-ICPG2012学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王聪生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未来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 王聪生 目录 世界能源发展及利用情况 电力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载体 未来电力信息化发展与价值 结束语 科学家说 人类将走向何方? 达芬奇说 玛雅人说 日本人说 20年来全球能源发展趋势 未来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 人口和收入增长是能源需求的两个最强大推动因素。自1900年以来,世界人口已经增长4倍多,实际收入增长了25倍,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2.5倍。 在过去2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16亿,预计未来20年将增加14亿。世界的实际收入在过去20年增长了87%,未来20年可能还会增长100%。 根据能源经济学原理,在全球层面,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能源生产和消费。 2005-2010年主要国家能源生产总量 数据来源:2011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亿吨标准煤 全球 增加 11.9 亿吨 中国 占63% 互动提问: 1、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是多少? 2、近几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排名? 3、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占比大约是: A、60%;B、65%;C、70%;D、75% 2005-2010年主要国家能源消耗总量 数据来源:2011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亿吨标准煤 全球 增加 20.3 亿吨 中国 13.6 亿吨 占66% 2000-2100年世界能源发展预测 欧共体联合研究中心(JRC)根据各种能源技术的发展潜力及其资源量,和未来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不断上升,2020、2030、2040、2050年将分别达到20%、30%、40%、52%,到2100年将占86%。 目录 世界能源发展及利用情况 电力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载体 未来电力信息化发展与价值 结束语 未来能源系统的重大变革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次能源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终端能源将逐步以电力为主。电网将成为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的主体,能源系统将与电网高度整合。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动力和热力系统将最终变成以电力为主的电气系统。 能源变革带来的重大挑战 能源生产(发电)方式的重大变化 能源密度低,主要载体从固体、液体向气体和光转变; 能源资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发电机组不具有传统水轮机或汽轮机组的机械惯性; 能源分配(输配电)方式的重大变化 大容量远距离电力输送与分布式电力技术将平行发展; 电网结构及将发生变化,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将发生重大变化; 信息技术、新材料与纳米技术、储能等新技术将广泛使用; 能源利用方式的重大变化 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消费系统(如汽车、热力系统等)将以电力为基础,同时电网的负荷特性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电力需求方同时可能是电力供应方。 电 驱动热泵 驱动制冷 生活热水 采暖 排放 环境 低温 中温 高温 燃料 品位 温度对口,梯级利用 热能按品位进行梯级利用 废热 热 低温烟气 燃气 电 燃气轮机 用户 中温烟气 冷 吸收式 冷热水机组 微燃机:NOx 9~25ppm (区域燃气锅炉:200ppm) 集中与分布,多级电力保障 余热回收与梯级利用: 能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冷热电联产、近用户、小型化、可再生能源 分布式供能系统具有节能、环保、可靠等特点 分布式供能及冷热电联供 电网友好的设施(GFAs) 用户需求 电力供应 过剩电力 缺额电力 Internal Power 用电需求 Daily Time Cycle 分布式发电和储能 一年内只有少数时间资产被完全使用 储能使电网资产充分利用 丹麦20年来分布式电源的发展 目录 世界能源发展及利用情况 电力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载体 未来电力信息化发展与价值 结束语 爱迪生与贝尔:传输网的变化 来自DOE的报道 爱迪生 贝 尔 采用IT振兴的案例 如何改变电网 北美电网容量超过10亿千瓦, 连接了9200台发电机组,输 电线路超过30万英里。 参与通信的数量已无法统计, 数字通信改变了端到端方式, 内容从语音发展到多媒体。 * 智能电网技术 * 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的融合 结构与标准; 高级传感与测量技术; 通讯技术; 芯片技术; 电网的信息平台; 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技术; 预测与故障预警技术; 高级计算仿真与决策; 数字式电力设备与数字变电站; 电力电子技术(器件、控制设备); 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微型电网); 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并网技术; 储能技术; 超导电力技术; 先进材料与传感器材料; 控制 信息层面 物理层面 信息 * 智能电网技术 * 电力信息化对产业的带动作用 智能化仪器仪表; 电力设备制造; 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技术; 网络通讯; 计算技术; 新能源产业; 电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