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论人工器官问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论人工器官问题

论人工器官问题 自动化1班 3008203240 付亮 由于灾害、疾病、衰老和战争所引起的组织和器官缺损、衰竭以及功能降低的难题有望采取生物医学工程的方法得到解决。人类就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身体的某一个器官出现病症,能不能象机器更换零件一样更换器官。人工器官移植技术现已成为医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研制耐损耗的替代性人体组织和器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巨大进展。 一.什么是人工器官 人工器官是暂时或永久性地代替身体某些器官主要功能的人工装置。人造器官主要有三种:机械性人造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生物性人造器官。机械性人造器官是完全用没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材料仿造一个器官,并借助电池作为器官的动力。目前, HYPERLINK /view/1554.htm \t _blank 日本科学家已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人造皮肤和血管;半机械性办生物性人造器官是将电子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在 HYPERLINK /view/3762.htm \t _blank 德国,已经有8位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接受了人造肝脏的移植,这种人造肝脏将人体活组织、人造组织、芯片和微型马达奇妙地组合在一起。预计在今后十年内,这种仿生器官将得到广泛应用;生物性人造器官则是利用动物身上的细胞或组织,“制造”出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器官或组织。生物性人造器官又分为异体人造器官和自体人造器官。比如,在 HYPERLINK /view/3724.htm \t _blank 猪、 HYPERLINK /view/6094.htm \t _blank 老鼠、 HYPERLINK /view/8633.htm \t _blank 狗等身上培育人体器官的试验已经获得成功;而自体人造器官是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或组织来培育人体器官。 二.人造器官的发展 国外 1954年,美国波士顿的医学家哈特韦尔·哈里森和约瑟夫·默里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人体器官移植手术——肾移植手术。为了避免出现身体排斥外来组织这个最大的难题,这次手术是在一对双胞胎身上进行的。尽管如此,它还是开创了人体器官移植的新时代。 1963年,医学家们在肺和肝脏移植方面进行了尝试。接着,南非的克里斯蒂安·巴纳德医生和美国的诺曼·沙姆韦和登顿·库利医生相继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直到70年代后期环孢菌素这种能抑制身体攻击外来器官倾向的药物研制出来以后,器官移植才成为常规疗法。 时光流逝了90年,如今人类自身间的器官移植已经非常普遍。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进行了1万多例肾移植、1千例左右肺移植、2000例左右心脏移植、4000例左右肝移植和1000例胰移植手术,迄今已有数万名患者通过他人捐献的器官获得了新生。 国内 (1)1998年,一只背上长着人耳朵的老鼠震撼了全世界;2001年,一个颅骨破损达6×6厘米的男孩在上海被利用组织化人工颅骨修补成功。奇迹的创造者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组织工程学首席科学家曹谊林。 人造耳朵,是曹谊林在美国做博士后时就获得的成果,是先取一种生物兼容性良好、并可被人体降解和吸收的特殊生物材料,制成人耳模型,然后将牛的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成活后,“种”到模型上去,使之很好地吸附并引导细胞生长。 (2)中国再生医学走在世界前沿 回到国内最初的六年,对朱卫平来说,是一段艰难苦闷的岁月,直至2006年1月,冠昊生物公司的第一个产品——“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脑膜建TM)”成功问世。 “脑膜建TM的坚固性、隔离性、安全性完全符合临床要求。中国每年有约20万例脑外科手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它的使用量会大大增加,发展空间巨大。”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漆松涛说。 朱卫平告诉记者,一开始,很多医院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采用了这一产品,结果是,临床效果之好大大超乎他们的预料,随之而来的是冠昊脑膜建TM的销量突飞猛进,由2006年上半年的140万元直线上升到2008年的3500万元。 2007年,冠昊生物型外科补片获批上市,生物型护创膜也即将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准产证,而生物型人工交叉韧带、生物型人工血管、人工软骨、人工骨螺钉、人工食管等20多个产品,也接连走出实验室,走向了临床试验、待批上市阶段。 “这些都是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属于填补世界空白及升级换代的产品。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凡是外科手术需要用到的器官、材料,我们都能做,产品临床应用已经达到了4万多例,没有出现过一例不良反应。”朱卫平自豪地说。 三.器官移植遇到的发展障碍 首先,一个人身上的器官移植给另一个人时,难免受到排斥,就象是一个在热带生活了几十年的人突然让其到北极生

文档评论(0)

love19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