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诗善文的华罗庚 - 我的HERSP[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能诗善文的华罗庚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美 华罗庚(L. K. Hua 1910-1985)作为一个中国数学家,他除了教研外,没有其他特别的嗜好。 他喜欢数学,在他的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就向他们解释数学的美丽。在1941年,他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当教授时,有一天为了躲日本人的空袭,他和孩子躲在树林里。他问孩子:“你们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美?” 他最小的孩子说:“玩具最美!” 他的大儿子华俊东说:“当大夫!当大夫可以给人治病,病人的病被医好后,他的心里最快乐。因此,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 才十几岁的大女儿华顺说:“我觉得音乐最美!” 华罗庚说:“你们讲得都对,玩具呀,给人治病呀,听音乐呀,都是世上很美妙的事。可是,我觉得世上最美的还是数学。有人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语言,这话是很有道理。我希望你们长大了能爱数学,学数学。” 热爱中国古文化 华本身也热爱中国的古文化,除了念一些唐宋旧诗词外,自己也写诗。我这里介绍他写的部分诗歌。 在60年代初期,华罗庚为青少年写了一本通俗数学著作:《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他用他的一首诗作为序: “神奇妙算古名词, 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 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 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 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 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劳一分才。” 他以一个只有小学程度的少年,靠自学,没有导师的帮助,对中学和大学程度的知识进行研究,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他自己说他后来研究工作中所以能够自如地运用任何初等数学部分,要归功于他早年对于初等数学下的研究功夫。 轻视困难和畏惧困难是孪生兄弟 在1955年3月1 日,他在《人民日报》写的《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体会》就说:“不轻视点滴工作,才能不畏惧困难。而不畏惧困难,才能开始研究工作。轻视困难和畏惧困难是孪生兄弟;往往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我看见过不少青年,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忽忽十年,一无成就,这便是由于这一缺点,必须知道,只有不畏困难、辛勤劳动的科学家,才有可能攀登上旁人没有登上过的峰顶,才有可能获得值得称道的成果。所谓天才是不足恃的,必须认识,辛勤劳动才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唯一的有力保证,天才的光荣称号是决不会属于懒汉的!” 1946年苏联科学院出版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英文版(原中文稿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丢失了,此书中文本是后来从英文转译回来的)。当时数论大师维诺格拉多夫院士(Vinogradov)是数学研究所所长,还邀请他去苏联访问。 华罗庚去苏联的飞机在伊拉克的雪山顶上受困,山上寒冷,夜晚有饥饿的野狼嚎叫。华罗庚请求当时在德黑兰的中国使馆帮忙,可是使馆的官员却因他要到苏联去,而态度冷淡,不予援助。华罗庚气愤之下,写了底下的这首诗: “我欲高飞云满天, 我欲远走冰塞川, 拔剑四顾茫然起, 锋芒直指霄汉间。” 几天之后,他得到德黑兰的苏联大使馆的帮助,改乘一架运输机,到斯大林格勒,以后在苏联访问三个月。 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华罗庚在1980年5月21日回到他的故乡江苏金坛县中学演讲,他回忆在抗战时的日子说: “那个时候,大家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教授在前面走,穿了个大褂子,要饭的跟在后面,跟了一条街,那位教授身上实在没钱,回头说:‘我是教授!’要饭的一听就跑掉了,因为就连乞丐也知道教授身上是没钱的。” “在那样的环境中,日本人的封锁,令国外的杂志到不了手。不但封锁,而且还轰炸(有一次轰炸时,土一直埋到脖子,刚好剩下头没有埋在土里面)。在那种困难之下,许多教授不得不改行了。有许多人想法子搞个护照,到外国去。有的改行做买卖了,那是做买卖,跑到仰光。” “我们都住在昆明乡下,我住的是小楼上的厢房,下面养猪马牛。晚上牛在柱子上擦痒时,我们的楼子会跟着摇晃。那时没有电灯,就找来了一个香烟筒,摘一点棉花做灯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从1940年到1943年我完成了《堆垒素数论》。” 事实上,华罗庚一家来到昆明时,最初没有地方住,原清华大学的文学教授和诗人闻一多把他在陈家营的屋子的一个套间屋给华罗庚一家六口住,而闻一多一家八口则住在另外一间套间屋,两家当中用块帘子隔开。 闻一多对《楚辞》很有研究,40岁开始因抗战失利而留下长须,他发誓要在抗战胜利之后才把他的一把美丽的胡须剃掉,“他住在乡下史家营的时候,一家八口(连老女庸)光包饭就得要全部月薪的两倍。时常有一顿没一顿的,时常是一大锅清水白菜加白饭。敌机绝馈以后,搬进城,兼了“昆华中学”的国文教员,每月有一担米,一点钱,加上刻图章,勉强可以维持。”(见吴晗:《哭亡友闻一多先生》。) 华闻两家清苦的生活,因追求真理结下的深厚情谊,这是许多战后长大的人不容易了解的,华罗庚的大女儿华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