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第一节 概 述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为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俗称煤气,又叫瓦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环境中都存在CO。CO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比重0.967,熔点―205.1℃,沸点―191.5℃。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在空气中燃烧其火焰呈蓝色。通常在空气中含量甚少,仅0.002%,即20ppm或23mg/m3。暴露极限为0.005%(57.4mg/m3),若空气中含量达到12.5%~74.2%,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如果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CO,或浓度虽低但吸入时间较长,均可造成急性CO中毒 。通常CO由含碳物质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接触CO的作业方式不下70余种。在化学工业中,用煤、重油或天然气制取生产氮肥的原料气,以CO制取甲醇、丙烯酸、丙烯酸酯、光气、甲酸、草酸、甲酰胺,与金属合成羰基镍、羰基铁等,均有可能发生CO中毒;在用煤、焦炭、重油或天然气等制取的多种可燃性气体中含有CO,如高炉煤气与发生炉煤气含CO 30%,水煤气含CO 40%,煤气含CO 5%~15%;用火药或炸药爆破采掘时可产生大量CO,如黑色炸药可产生CO3%~9%,TNT可产生57%;用煤、煤气或焦炭冶炼各种金属、铸造砂箱及炼焦时均可产生大量CO;用煤、柴油、汽油为燃料的各种车辆、船只、战车等内燃机尾气中含CO6%~14%;除此之外各种建筑材料的焙烧窑、家禽孵育房、培植蔬菜的温室(土炕)、以焦炭或家中煤炉取暖等,均可有CO中毒发生。 人类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受到一氧化碳(CO)的侵害,难以考察。但应认为,人类自使用火以来,就开始吸人CO,若吸入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有中毒的可能,尤其在洞穴中生火,就曾发生过CO中毒。 Aristotle(公元前3世纪) 就曾提出“煤气引起严重头痛和死亡”。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CO中毒的危害性,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1794年,普鲁士联邦法律中就制订了预防CO中毒的有关规定及处罚。1857年法国的Claude Bemard首先指出,CO与血红蛋白的可逆性结合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导致缺氧。1895年,Haldane通过实验研究指出,CO的毒性作用完全在于其具有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相结合的能力,从而使血红蛋白丧失其携带氧能力。他还指出,在2个大气压下的纯氧环境中,由于血红蛋白原已丧失携氧功能,故CO的毒性作用也因此而消除。尽管我们现在认识到CO毒性作用对于细胞酶系统的影响较密切,Haldane当时的解释并非十分正确,但他的工作仍然是十分有意义的。继Haldane后,有关CO中毒研究的最杰出的学者是End和kong(1942),他们实验研究了高压氧的疗效。苏格兰的史密斯(Smith)和夏普(Sharp)于 1960年首先利用高压氧成功地治疗了人类的CO中毒,当时引起了世界关注。 虽然人们对CO中毒的诊治已开展厂大量的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至今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每年因CO中毒而死亡的人数仍居各种意外中毒死亡的首位,在我国约占各种中毒性疾病的48.7%。 据悉,美国每年发生非致死性CO中毒而暂时停工者超过10000人,而死于CO中毒者超过3 800人。在英格兰和威尔士,1985年报告死于CO中毒人数为1 365例,其中仅475人收入住院。朝鲜于1977年报告的急性CO中毒发生率每万人中约有306人,其中死亡者1人。环境中人为排放的CO量每年多达7亿-20亿吨,长期接触低浓度CO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韩国于1986年曾调查了四个主要城市,结果表明,生活取暖的CO中毒发生率为5.4%~8.4%。每年有上百万人受到燃煤释放的CO毒害,达到CO中毒程度有4000多人,其中约300人死亡。日本曾在1972-1975年4年间进行统计,因CO中毒死亡者达2200多人。以上一些国家的统计还表明,CO中毒有季节性变化,与冬天取暖密切相关。 大气中CO的自然来源仅占大气CO的一小部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物理来源:火山气体、沼泽气、煤矿天然气、高层大气的光解作用、闪电形成时及森林火灾等;二是生物来源:植被种子发芽、褐藻类、海洋水螅生物如水母等、陆生动物体内生成的CO等。其中海洋生物是CO的一个来源,这些生物把CO从水中转移至大气中去,海洋向大气释放的CO占估计值的5%。 大气CO的人为来源有: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如汽车排放废气;工业厂房排放气;炸药燃爆;吸烟;固体废料的燃烧;存在问题的居室取暖及灶具烹调。 大气中自然的CO基础浓度较低,在0.01-0.2ppm的范围,平均约为0.1 ppm。城市CO浓度与汽车交通密度密切相关。时间及气象因素也使CO浓度发生变化。

文档评论(0)

jishu95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