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俄罗斯文学重点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在道德宗教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学说,即:“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他认为以恶抗恶只能引起新的恶,而不能消除恶,只有历经每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才能根除恶。这种托尔斯泰主义对革命是有害的,它最充分地反映在他的长篇小说《复活》中。 三,作品分析 《童年、少年、青年》(52—57) 目的是要仔细研究人生历程上的三个时期。托尔斯泰认为人的童年时期其兴趣没有超出家庭的范围;少年时期才有了精神上的要求,并且开始意识到生活的复杂关系;青年时期开始探讨人生意义的问题,其世界观也逐渐形成。小说的主人公尼科连卡自幼爱幻想,且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早期就开始观察周围的生活,思考人的使命等问题,通过内心体验和紧张思考得出的结论是:要进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心灵辩证法” 三部曲以心理描写见长。作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主角的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分析。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这种特别的心理分析为“心灵辩证法”,其意是指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特征在于并不着重描写心理变化的结果,(如屠格涅夫就是如此)而特别注意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即表现人物心灵运动本身。这一点托尔斯泰在日后的长篇中得以发挥,如,安娜从莫斯科回来后的心绪;玛丝洛娃去火车站送走聂赫留朵夫回来的路上的心灵运动;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遇见玛丝洛娃后心理;还有安德烈回庄园时的心情等等。 《一个地主的早晨》(56) 这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作品之一,可以说是继《三部曲》之后的又一个续集。这个中篇描写了一个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辍学回家,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厉行改革,但得不到农民的理解和信任,因为农民始终把他当老爷看,自己有了钱也决不能让老爷知道。小说反映了青年托尔斯泰回乡改革的失败,也说明了青年托尔斯泰以道德和仅仅改善农民生活来达到除恶的目的是天真的。 《哥萨克》(63) 受普希金的《茨冈》的影响,描写了贵族青年奥列宁因不满现实,离开上流社会,到高加索山村来寻求自由与幸福。在纯朴的哥萨克山民中,他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满足“自我”的利己主义的愿望,而在于与大自然溶为一体,摈弃自私之心。但是他的最后结局却与阿乐哥一样,由于爱上哥萨克少女玛丽雅娜,而且爱得很深,从而推翻了自己的结论。玛丽雅娜却发现他自私而拒绝了他的爱情。奥列宁这一形象带有托尔斯泰自身的影子,主人公的出走和投身大自然正是托尔斯泰主张贵族“平民化”的表现。他体现了作者对俄国社会问题和贵族出路问题的苦苦探索。作者由此否定城市文明和资产阶级文化,并美化了民间生活,号召人们投身大自然,进行道德自我完善。 《战争与和平》(63—39) 按作者的本意,小说从1805年写起,再写1807年、1812年、1825年和1856年等重大事件,但小说只写到1814年,并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中心,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丝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豪门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家庭等无数的画面。全书共描写了559个人物,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商人、士兵、农民,融小说、哲学、政论为一体,反映了各阶级和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道德、哲学、历史、生活等问题。 作品的内部人物结构 (别氏) 彼埃尔—原配—爱仑 (夫妻) (兄妹) ( 罗氏)尼古拉—兄妹—娜塔莎—爱情—阿纳托尔( 库氏) (夫妻) (情人) (夫妻) 玛丽亚—兄妹—安德烈 索尼亚 (包氏) 主题思想 小说深刻反映了1805—1825年间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提出了许多政治、历史、哲学和道德等问题,肯定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谴责了拿破仑的侵略,表现了人民群众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以及历史作用,歌颂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揭露了对国家的危亡无动于衷的上流社会。通过对安德烈和彼埃尔的描写指出了贵族阶级的出路,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出路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卡拉塔耶夫的言行宣扬了“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通过娜塔莎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妇女观。 形象分析 安德烈 这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优秀贵族青年。他拥有才智,并富有正义感。早年一度崇拜拿破仑,战争激发了他的功名心,但奥斯特里兹战役使他产生了厌世情绪,感到人生的渺小。后来,娜塔莎的爱和关于月夜的美好憧憬以及老橡树的枯枝发芽,树叶茂盛再度振奋了他,同时,由于他接近人民,憎恨贵族,理想与爱国的激情使他伤愈重返前线,最后为国捐躯。 彼埃尔 这是贵族青年代表,是老别祖霍夫公爵的私生子。他偏重意志与感情,善于思考并勇于探索,是贵族阶级的理想人物。他探索的是“宁静和内心的和谐”。 但妻子爱仑的放荡使他痛苦,探索与尝试连遭失败。最后在与卡拉塔耶夫的结识中找到人生的意义。从而激起爱国热情,并决心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