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大学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 绪论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效学: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 3、药动学: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患者不利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称为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2、药物的不良反应: 副作用 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反应。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 服用巴比妥类引起的“宿醉现象” 继发反应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的葡萄球菌性肠炎 特异质反应 ①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的人对骨骼肌松驰药司可林特别敏感。 ②先天性G6-PD缺乏者服用磺胺及伯氨喹啉后可发生溶血。 致畸反应 药物依赖性 ①躯体性: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后,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戒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 ②精神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3、药物剂量: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2)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剂量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4、量效曲线特征性变量: (1)强度(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2)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强度高,用量小;效能大,疗效好。 5、质反应量效曲线: 治疗指数: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 LD ED ,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 6、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生理效应的条件: (1)亲和力(亲合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是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内在活性(效应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进一步引起生物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第三章 药物的体内变化——药动学 1、?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是什么? ①膜面积和膜两侧的浓度差:越大,越易扩散 ②脂溶性大,易扩散 ③解离度 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易扩散 解离型:脂溶性小、难扩散 ④环境PH值 弱酸性药物 酸性环境:非解离型多 、脂溶性大、易扩散 碱性环境:反之 弱碱性药物 酸性环境:解离型多 、脂溶性小、难扩散 碱性环境:反之 ? 归纳:酸性药物在偏酸环境中易扩散到偏碱侧 2、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跨膜转运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3、分布:药物从血液进入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意义: 1)可逆性:处于动态平衡,当已游离的药物被代谢和排泄,可从结合型解离出游离药物补充。 2)结合率:结合率低的作用较强。 3)饱和性:血浆蛋白有限,饱和后,增加药量,作用-,毒性-。 4)竞争性:当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共存时,易发生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结合力强者把结合力弱者从血浆蛋白结合位点排挤下来,使后者游离浓度-,作用-,毒性-。 ②血脑屏障:是指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以及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故使许多分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透过BBB进入脑组织的生理屏障。 4、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 ①药物转化的最终结果: 第一相:氧化、还原、水解 产物多数是灭活的代谢产物,但也有少数变成活化或毒性代谢产物。 第二相:结合 可使代谢产物水溶性和极性增高,利于药物经肾排泄,防止和减少药物在体内长期贮留及引起蓄积中毒。 ②药酶的诱导剂:能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降低药酶活性的药物 5、排泄: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肝肠循环:某些经胆汁排泄的药物的代谢产物,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可被重吸收而再进入体循环。 意义: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消除缓慢,作用维持时间持久。 ?6、影响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因素各是什么? 吸收:1.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工艺 2.机体:pH、胃肠功能、吸收环境 3. 其他:首过效应、内容物,等。 分布: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多数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清蛋白是主要的结合蛋白。 2、细胞膜屏障 1)血-脑屏障?脑细胞、脑脊液脂溶性高,易脂溶

文档评论(0)

fg09h0a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