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闲扯京剧:雅训化京剧代表与最伟大的保守者余叔岩[精选].docVIP

闲扯京剧:雅训化京剧代表与最伟大的保守者余叔岩[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闲扯京剧:雅训化京剧代表与最伟大的保守者余叔岩[精选]

对以演艺为业的艺人来说,大红大紫是每个人的梦想。      艺人走红,通常应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本身有实力,若没实力,就是再有捧,也不会真红起来。二是要能经常在舞台上出现,所谓混个脸熟,否则观众会很快把你忘掉的。      但在京剧大师级人物中,有一个人就打破了这种规律,这个人就是前“四大须生”之首余叔岩。而他身后,学其艺术又有发展的另一人,也颇不合此规律,此人便是“后四大须生”之尾杨宝森。      说到这里,不妨先对所谓“四大须生”做个稍详细交待。      谭鑫培后,京剧老生行群龙无首,各路英豪群雄逐鹿。到上世纪20年代后期,四位优秀人物脱颖称雄当世,这便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并称四大须生。余高言马这个排法,更多是因为年龄关系,马连良先生比前三位都小10岁,而排在最后。但论当时在观众中的影响力,马先生是最大的,也因此就有了另一个排法:余马言高。      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余、言、高三位或因身体缘故早已辍演,或已弃世,所谓四大须生只剩马先生一人。此时,社会上根据当时演员受欢迎程度,又有了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李(盛藻)所谓新四大须生的说法。但后来,李盛藻越演越黑走了下坡路,杨宝森却名声渐起,所以,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最终有了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为四大须生这样一个定评。      因此,现在说起京剧四大须生,一般要分为前四大与后四大,前为余马言高,后为马谭奚杨。而从年龄、梨园辈份与师承论,后四大中的后三位,应算是前四大的弟子辈。      咱们回头再接着说余叔岩与杨宝森的“特殊性。      过去人评余叔岩,叫“越不唱越红”,而现在评杨宝森,则是“杨三爷红在身后”。这二位,一位是在因病不能演戏后方真正大红大紫,而另一位则直到离世几十年后,才大红特红起来。这种奇特的现象原因何在?戏迷们与梨园行说法不少,但却难中要害,因为这并非一个纯粹的京剧艺术范畴内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戏剧与文化与历史相纠结相作用的问题。      如果以余叔岩的演艺生命之短与声名影响之大做对比,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奇迹。而即使在他的最推崇者那里,你也很难找到他是一个特殊天才的有力证据,这样,这个奇迹就更耐人寻味。      先让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这位奇特人物。      余叔岩(1890一1943),出身于最显赫的京剧梨园世家。祖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鼎甲”,为京剧创始人之一。父余紫云,是“同光十三绝”中的人物,为当时最负盛名的旦角演员。岳父陈德霖,为继余紫云后又一旦角代表人物,有青衣泰斗之称。      余叔岩幼习老生,13岁便以“小小余三胜”之名在天津登台并一炮走红,成为当时最有名的“童星”。一天往往少则演两场多则演四场,一个小小孩童,月收入竟可超过千元现大洋!但各位试想,少儿时期,无论身体还是嗓子,都正在发育,怎能承受这样繁重的演出?因此,只唱了3年,到16岁时就得了咯血病,紧接着又青春期变声 “倒仓”,无法再唱,只得改习武生。但他身体较弱,不适此行。这样,在天津戏班中又凑合了大至三年,便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舞台生涯,回到北京家中休养。      1917年谭鑫培去世后,余叔岩身体与嗓子都有了很大恢复,便又登台演出谭派剧目,颇受好评。从此,开始了自己第二次演出生涯。但无论是嗓子还是身体,似乎都和他作对。他的第二次演艺生涯时演时辍,辍多演少。比较多演的是1925、25这两年多,其后便基本不演,到1928年则彻底告别了舞台。      这样,掐指算来,连上他当“童星”的时期,他的演艺生涯总共只有区区16年,而真正能正常演出的时间,童年时3年成年后3年,更是仅有可怜的6年。这在京剧演员中属于极其短暂的,换了任何其他人,这点时间连争得小有名气都不够,更别说大红大紫了。      我们可以举一些其他人的例子:比如谭鑫培,仅从其30岁左右开始成名算起,到70岁去世,也有40年的演艺经历。而与他同时代的人中,周信芳7岁登台号称七龄童,从1902年一直演到1966年文革暴发。小他11岁的马连良,即使不算其孩童时演边边角角的历史,仅以其做主演的经历,同样是13岁开始,却从1914年演到1966年。      有了这样的对比,大体就可知余叔岩确实是个非常之人。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余叔岩本人和围绕着余叔岩,到底发生了些怎样的非常之事?      要了解和理解余叔岩的“非常之事”,首先必须了解京剧发展过程中一个很独特的事物---票房。      别误会,此票房可不是指演出收入,而是指京剧爱好者们业余组织起来,在一起搞京剧研习与小范围非商业演出活动的“俱乐部”。参与这种活动并能粉墨登场者,称为票友。这种“俱乐部”今天仍存在,但其意义和作用与那时比已大不相同,水准更是无法相比。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