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毛细管电泳解析
概述 基本原理 仪器结构 毛细管电泳与质谱联用技术 发展趋势 概述 传统的电泳作为一种分离技术,是根据在电场作用下,不同的溶质由于其不同的迁移速率,以不同的迁移速度向其所带电荷的相反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不同的溶质得以分离的方法.而毛细管电泳(CE)又称之为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则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其迅速发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CE实际上包含电泳、色谱及其相互交叉的内容,是分析科学中继高效液相色谱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它使得分离分析科学从微升级水平进入到纳升级水平,并使得单细胞的分析,乃至单分子的分析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也使长期困扰我们的生物大分子如糖类、蛋白质等的分离分析,因为CE的产生和迅速发展而有了新的转机。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作为一项新型的分离技术,CE的多种分离模式给样品分离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机会,这对分离来源复杂的生物样品尤其有利。研究表明,小至无机离子,大到整个细胞,都有可能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分析。 CE从产生到现在,其应用首先集中在氨基酸,糖类,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分离分析上,但是,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应用已逐渐的向医药卫生,食品化工,环境等领域渗透。 目前,CE的研究热点包括:DNA的高速测序,蛋白质的高效分离,糖类分析,细胞分析,手性拆分等等。此外,毛细管电泳还可用于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生产工程控制等。 历史的简单回顾 瑞典科学家Tiselius在1937年首先提出电泳,创造了Tiselius电泳仪,并建立了移动界面电泳方法。194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81年,Jorgenson创立了毛细管电泳技术 。 1988年美国Bio-Rad公司研制出第一台毛细管电泳仪HPE-100型 。 1989年在Boston召开首届HPCE专题会议。 毛细管电泳发展的历史相当悠久,其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瑞典科学家Hjerten首先用内径为3mm的石英毛细管进行了电泳分离。 后来,Mikkers等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电场聚焦现象及其对分离区带扩展的影响,随后在实验上用200μm内径的聚四氟乙烯管实现了高效电泳分离,这项研究成为CZE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大突破。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Jorgenson等使用更细的毛细管及内径为75μm的熔融石英管做CZE,在30kV电压下每米毛细管的效率高达4×105的理论塔板数,这一开创性的成果成为毛细管电泳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毛细管电泳技术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 1.分离模式的发展 传统的电泳模式只能用于荷电离子的分离。 1984年,Terabe等在CE电解质溶液中加入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离子胶束作假固定相,实现了中性离子的分离,这种模式称为胶束电动色谱(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 MEKC),此后,又相继发展了环糊精EKC,微乳胶EKC等,目前,MEKC已成为应用非常广泛的电泳模式之一。 1983年,Hjerten首先将聚丙烯酰胺凝胶毛细管用于CE分析,发展了毛细管凝胶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GE)。CGE具有极高的分辨本领,可用于蛋白质碎片的分离及DNA序列的快速分析。 此后,随着毛细管电泳研究的深入,其它分离模式如毛细管等电聚焦(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CIEF),毛细管等速电泳,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等分离模式不断引入,极大的拓宽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范围。 2.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 CE涉及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如区带展宽,塔板高度,热效应,电渗流,分离度的优化等,深入的对这些问题进入研究,将极大的推进CE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与应用。 针对这些理论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如Rhodes和Giddings等对影响区带展宽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Andreev等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讨论了电渗流对CE效率的影响;林炳承等也对CE中各种影响区带展宽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得到计算CE区带展宽的数学表达式,用计算机对多肽的CE分析进行了全过程模拟。陈义等比较系统的研究了毛细管电泳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讨论了电泳过程中物质传输的各种动力和描述方程、区带的迁移过程及其变化,各种影响分离效率的因素,并对毛细管电泳检测器及进样中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理论的提出,对毛细管电泳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 与传统电泳一样,CE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生命科学,分离对象涉及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